【学者的2024】王杰:激活学生们的审美经验

2025-01-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在我们这个时代,审美和美学是被人们最为滥用的概念,这种滥用一方面是因为在当代社会,审美和美学已经成为一种权利、一种力量,形式化和符号化的审美和美学似乎可以与各种意义不同的社会生活内容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审美经济”和“审美文化”。因此,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角度看,虽然当代美学在各个层面都有重要进展,但是在日常社会生活层面,审美能力以及对当代艺术和当代现实美的判断能力还有待提升。
  这几十年,我们国家经历了许多改革,经历了各种形式的探讨和实验,在文化上和审美上与国际日益“接轨”,回过头来看,关于美和审美的思考变得十分复杂,在这种社会和文化条件下,广义上的审美教育,包括编写高质量的《美学》教材就显得非常重要了。2024年,我的一项主要工作是用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点和方法主编教材和修订再版教材,这是一项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工作。2024年,我和上海交通大学宋伟教授合作完成了浙江省新文科教材《马克思主义美学概论》的主编工作,已经交人民出版社出版。在此基础上,我还完成了浙江省新文科教材《美学》(主编)第二版的修订工作,交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出版,该教材被评为浙江省“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2024年,我还组织两本教材的编写,完成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修订工作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审美人类学》的修订工作;与这两本教材直接相关的两门研究生课程《审美人类学》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于2023年被评为“浙江省优秀研究生课程”;2024年,按要求,我们完成了两门“慕课”的拍摄,近期将正式上线。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的学生,包括专业学生和普通选课的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美学修养方面的不足,这种不足导致在当代审美现象的判断力上的认知模糊。这种审美认知方面的模糊,会影响学生们对当代社会现象和审美现象的正确认知,进一步对他们的价值观产生复杂而消极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美学》既是一门面向哲学学院和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专业课,同时也是一门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的通识课。自2017年以来,我一直在浙江大学本科生层面讲授这门课程,包括专业课和通识课。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在价值立场和理论立场上,理解并且认同马克思主义美学价值立场和方法论,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是相对困难的过程。我选择的应对办法是:每个学期授课时选择4—5部刚刚公演的当代电影,结合教学内容,分析这些学术界还未有定论和定评的当代艺术作品的审美形式和社会意义。通过课堂讨论、学生作业等形式,组织不同意见和看法的学生进行交流和对话,逐渐在价值立场和理论方法层面,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美学及其评论原则,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有一定效果的。例如,今年上半年,我给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和哲学学院的本科生讲授《马克思主义美学》专业课程,在了解到央华戏剧团将来杭州演出新改编的话剧《悲惨世界》之后,我首先邀请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著名雨果研究专家袁筱一来浙大作题为“维克多·雨果和他的《悲惨世界》”的学术报告,然后组织学生观看由法国当代导演让·贝洛里尼指导、刘烨主演的话剧《悲惨世界》;看过演出后,再邀请该剧的中方导演和主要演员到学校讨论和座谈《悲惨世界》的改编及其当代意义。通过这样生动而有震撼力的审美经验的分析和讨论,努力在审美认知层面上影响和教育学生。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强烈而且深刻的。
  由于多方面的社会原因,当代年轻人,包括各方面都十分优秀的年轻人,对马克思主义美学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解,甚至严重的偏见,这会造成在现实中对许多审美问题出现观念模糊和价值立场紊乱。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于年轻人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我个人的看法是,作为教师,只有执着地坚守正确的学术立场和学术方法,不断地用不同的学术形式,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性和学理性作出阐释,特别是,用当代作品审美经验进行分析,才能激活学生们的审美经验,在对鲜活的当代审美经验的分析中,证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许多学生表示,通过《马克思主义美学》课程的学习,他们不仅了解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美学,而且学会了怎么看电影,并且真正看懂了许多当代中国电影。
  马克思主义美学非常重要,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对于一个美学教师而言,这种理论的彻底性不仅要在研究层面上做到,而且还应该在教材和教学过程中做到。面对误解和偏见,坚守有情怀的理论原则似乎是我目前唯一的方法和唯一可能的努力。
  (作者系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