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聚焦

第三届“四十年代的国家想象、地方经验与文学形式”学术研讨会举行

2025-07-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7月26—27日,第三届“四十年代的国家想象、地方经验与文学形式”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大学举行。
会议现场
  云南大学副校长杨绍军回顾了西南联大作家和学者“文化抗战”的历史功绩,以及这种坚守精神对当代知识分子的启示。北京大学吴晓东教授认为,抗日战争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文明形态和国家发展轨迹,形成了独特的“战时中国”文学景观,研究“战时中国”文学,既要站在世界史和文明史的宏观视野,也要从具体的诗学形式入手,充分发挥文学研究的内在有效性。四川大学周维东教授以“群岛结构”的形象比喻,提出了解放区文艺内部的多样性。云南大学段从学教授认为抗战文学推进了“五四”新文学的发展,构成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最有活力的组成部分,中国作家对战争经验的书写,也是二战后兴起的反思与批判西方现代化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会议深入探讨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文学的总体状况、区域互动、个体言说与历史修辞、解放区文学的社会实践等话题,从多维度进一步拓展四十年代文学研究特别是抗战文学研究的历史视野。茅盾、郭沫若、老舍、萧红、沙汀、骆宾基等作家的地方经验与历史记忆,抗战大后方的“边地景观”,“战时中国”作家如何在世界性语境当中来回应当时的历史难题并转换为有效的“文学形式”等问题,也在这次会上得到了广泛和深入的讨论。
  会议由云南大学文学院、《学术月刊》杂志社和《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共同主办。来自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大会合影
  (云南大学文学院房梦蝶、段从学/供稿)
【编辑:张雨楠 许欣悦(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