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资讯

第五届“文学•经济•科技跨学科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河北工业大学举行

2024-07-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6月14—16日,第五届“文学•经济•科技跨学科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河北工业大学举行。会议聚焦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新路径。河北工业大学副校长李子彪作特邀报告,河北工业大学副校长刘炳胜、《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主编苏晖、天津市外国文学学会会长王立新在开幕式上分别代表承办方、主办方和协办方致辞。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石梅芳主持开幕式。

  刘炳胜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新科技、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在中国经济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对新时代语言文化交流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期待本次研讨会能进一步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贡献力量。

  苏晖表示,《外国文学研究》近年来围绕“文学跨学科研究与中国话语建构”这一核心议题,主办或联合主办了系列学术会议。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文学跨学科研究尤其是文学与经济跨学科研究打开了新的窗口,提出了新的挑战。今后的文学研究需要以科技赋能、不断追求创新引领和高质量发展。

  王立新指出,科技创新催生的先进生产力深刻地改变了人类既有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对从事语言、文学、文化、传播等诸领域工作的学者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既要发扬中国学者的主体性,以创新的视角和方法去探索文学与经济、科技的关系,也要坚持文学自身的立场。

  特邀报告人李子彪以“科技创新”和“文化元素”为关键词,阐述了在“新技术新产业迅速发展,跨界颠覆性创新层出不穷”的时代背景下,科技创新对我国经济转型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意义。特邀报告主持人北京外国语大学金莉认为该报告格局大、立意高,对文学研究者在新时代开展跨学科研究极具启发意义。

  在主旨报告环节,各位学者围绕研讨会主题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

  上海交通大学刘建军从人类社会不同历史阶段经济发展的模式,阐述了文学与经济的关联。他认为,文学认知体系随时代在发展,农耕时代更多追求知识的传授,工业时代强调能力的发展,在当今智能时代,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可以培养,唯有智慧难以传承。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文学的认知功能和批判功能,强调文学的伦理道德价值,传承人类智慧。

  浙江大学吴笛认为文学与经济之间存在互动关系。文学具有引导经济发展的超前意识,或折射社会发展进程;文学作品进入流通之后成为商品和文化资本;文学翻译在各国文学竞争中,逐渐形成基于经济的世界文学话语建构。

  上海交通大学彭青龙以“人工智能时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的转向”为题,阐述了跨学科研究中的数字人文转向,以及数字人文的发展、内涵、新方法论实践论知识论。他指出,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审美情趣转向、资本与技术的合谋、权力与话语的联姻以及全球化的外部环境为这种转向提供了注脚。

  中国社会科学院梁展以“在东西方之间思索”为题,探讨了18—19世纪之交德国新人文主义者掀起了希腊崇拜的热潮,希望在东方找到克服西方文化危机的良药。他指出,荷尔德林的诗歌不断吟诵古代希腊,追求自然、人类与神灵的合一;海德格尔则踏着荷尔德林的足迹,在东西方之间思索,欲为西方思想寻求超越技术文明的“另一个开端”。

  中国人民大学曾艳兵关注作家的跨界身份问题,他以卡夫卡为研究对象,关注其画家身份与作家身份之间的密切关联。他认为,卡夫卡的绘画与写作理念相同,通过互看、互读、互释,可以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卡夫卡,加深对卡夫卡文学创作的理解和认识。

  南开大学郝岚从“谱系语文学”的历史发展视角出发,探讨了基于数据科学、统计学和语言学的新兴数字人文的来源和认识论问题。北京科技大学陈红薇探讨了捷克剧作家卡雷尔•恰佩克的后人类戏剧《R.U.R.》中人造生命的科学伦理问题,指出人类科技文明梦想声音和科技文明陷阱声音一直共存,在人工智能时代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对人工智能建立合理的伦理体系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冰探讨了英国作家狄更斯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她指出狄更斯在《圣诞颂歌》的叙事中通过“宴席”主题与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展开批判性对话,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将情感义务和经济责任的共享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

  河北师范大学李正栓分析了约翰·邓恩的名作《跳蚤》如何通过将男女主人公非人格化并通过戏剧独白手法完成关于爱情的推理,他认为应将《跳蚤》纳入历史语境重新探究其伦理意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蔡圣勤认为文学与社会经济体制的基础密不可分,他以南非文学作品《耻》《七尺乡土》《血脉》为例,指出文学作品清楚地表述了南非20世纪末至今由于政体变化导致的土地制度变化及其对南非黑人的社会生活的影响。华中师范大学杨建以犹太人财产继承原则为出发点,梳理了《次经》中犹太人经济活动如何以摩西律法为依据,同时受古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文化影响建构的伦理关系、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东北师范大学徐彬探讨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旅行冒险与殖民流散文学中的三种道德行为模式,他指出主人公通过旅行冒险和殖民流散将帝国中心与边缘相联系,其道德行为模式被纳入超越地理、种族和文化边界的、以利他为表象利己为核心的英国/帝国话语网络之中。宁波大学陶久胜聚焦本琼森的假面剧《不列颠财政》,认为该剧映射出早期现代不列颠的国家想象和对东方强大富饶的中国的认同。华中师范大学王树福认为巴别尔的经济书写呈现出复调性与纪实性、审美性与装饰性融汇的整体特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李晶认为尤金·奥尼尔早期剧作中的海洋叙事表征为欧洲重农主义思想向美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嬗变。

  南方科技大学王立新、华中师范大学苏晖、中国人民大学范方俊、南开大学刘英、北京语言大学张生珍、河北工业大学刘晓华分别主持各阶段主旨报告。

  本次会议另设六个分论坛,与会学者围绕“文学与经济学跨学科研究的理论建构和课程建构”“经济转型与文学价值体系重构”“中外文学中的新经济共同体书写”“文学与市场、出版体制的关系”“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文学与经济跨学科研究”“新质生产力与中外文学文化交流”“中外科幻文学交流与互鉴”等议题展开讨论。分论坛讨论的内容十分广泛,涵盖了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经济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表现出鲜明的跨学科特征和对当下热点问题及中国话语的关注。

  研讨会闭幕式由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陈耀庭主持。华中师范大学王树福做会议总结,天津市比较文学学会会长郝岚、河北省莎士比亚学会会长李正栓代表会议协办方致辞。

  近年来,在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背景下,国内外的文学与经济和科技跨学科研究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本次研讨会在以往四届“文学与经济跨学科研究”的基础上,增加“科技”维度,以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经济转型、新经济共同体为关键词,有利于推动文学、经济、科技等领域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构建。

  (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供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