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资讯

关注学术史视野下的中国儿童文学

2024-06-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段丹洁)6月22日,“学术史视野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会议围绕学术史研究的理路方法、儿童文学学术史研究的特殊性和学术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儿童文学研究需多维度理论方法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刘勇表示,儿童文学是北京师范大学重要学科和特色学科之一,具有悠久的学科历史。从穆木天、浦漫汀、张美妮等前辈学人到王泉根、陈晖、张国龙等当代学者,一脉相传。儿童文学不仅是一个独立发展的学术方向,还与现当代文学等其他学科密切相关,需要在合力下共同发展。
  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陈平原通过对《朝花夕拾》《稻草人》《阿丽思中国游记》《呼兰河传》《幼年》《子恺漫画》《三毛流浪记》《儿童杂事诗》等不同文体作品的分析,强调现代社会文艺思潮对中国儿童书写从安徒生走向契诃夫的意义。他从鲁迅《野草》和《风筝》中“救救孩子”的儿童设想切入,探讨现代中国文人学者谈论儿童时的心态、文体、媒介及背后的思潮,引出现代儿童研究的主线——现实批判、童心崇拜和宗教情怀。他指出,晚清以来的儿童书写有学理学问作为支撑,因此在谈论儿童发现和儿童书写时不可忽视教育制度、宗教信仰等知识体系,关注学术史中的儿童与儿童文学。儿童文学不仅是文学史和文化史的问题,还要进入思想史和学术史领域;儿童文学学术史亦是学术史中的儿童和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直接联系着如何理解儿童、如何对待儿童和如何尊重儿童等人类社会儿童观的问题。儿童观背后则直接联系着时代文化、历史观、宗教观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泉根认为,儿童文学是以读者命名的学科,具有跨学科与跨文化两个重要特征。儿童文学研究需借用多维度的理论方法,既要依靠现当代文学广阔而坚韧的学科背景,又要与教育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其他学科积极互动。问题意识、文化意识和资料意识对于中国儿童文学学术史研究意义重大。儿童文学虽然是一个“小学科”,但由于儿童关系到民族和人类的未来,受到各方关注,联系着学校、家庭、社会和国族的“大文化”。因此,梳理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学术历史,即是梳理文学背后的儿童观及儿童观背后的社会历史演变和各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
  拓宽儿童文学学科视野
  从文学史中的儿童文学考究儿童文学的本质和对百年中国文学的意义,是20世纪中国文学和百年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张福贵认为,当前儿童文学的研究与创作都呈现蓬勃状态,儿童文学从顶层设计到作家创作都受到重视。这意味着如何评价儿童文学创作,如何判断儿童自创儿童文学的标准等问题,都是学者们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他指出儿童文学学科性需要强化,认为儿童文学学科与儿童一样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儿童文学应成为自成一系的学科体系,并提升到二级学科的地位。这需要在学科课程体系的设计、学科视野、学术研究者个人成长等学科建设层面上继续发展。
  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王本朝表示,学术史视野下的中国儿童文学需要全面梳理自身的学术体系和学科历史发展阶段,具体包括研究者、研究观念、研究成果、研究平台、学术体制、教育制度、学术会议、出版、翻译等各方面史料;应以丰富详实的文献资料展现儿童文学学术史自身的特殊性、规律性与特征。要关注儿童文学学术研究与百年中国文学研究、文学史研究、文化研究之间的互动关系,而不仅是史料的铺陈,从而增加学术含量,构成一个有高度的学术史研究,为学科的独立性提供重要的学理意义,扩大儿童文学在学术界的影响力。
  陕西社会科学发展研究基地主任李继凯从三个方面阐明了学术史和批评史建构的内涵、联系与区别。第一,学术史表现出的是对学者创造性劳动的敬畏和深究,要重视学科学缘、地域和不同学术群体之间的关系。现当代的学术史研究的特殊性在于需将重要学术会议、学术期刊、学术管理制度等纳入研究范畴。同时,学术史编撰者可能会面临有关批评家学术史地位以及整合、兼顾冲突的学术观点等难题,既要尊重批评家和学者的学术劳动,又要权衡他们历史性贡献。第二,学科学术史与文学批评史的异同。学术史主要是深入系统的研究和基石性批评的总览。批评史一般是当下性和跟踪性的文学批评或文学述评。第三,全系史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在科技化和媒介化的时代,史料通过多种技术手段被保存下来。这类史料文献能够为书写学术史提供有益支撑,学术史也能够借二维码等现代技术形式呈现出来,从而更具有吸引力。
  中国海洋大学讲席教授朱自强对儿童文学学术史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他说,首先,需要对儿童文学本质有明晰认识。其次,结构性建构中国儿童文学学术史。这是从理论层面的跨学科性和实践层面的应用性来认识儿童文学。最后,研究方法的自觉。儿童文学的研究方法需要处理现代与后现代的关系并自觉吸收理论资源。同时,根据“儿童文学: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他提出三个值得关注的话题:一是学术建构出的历史,是整体性还是碎片化?二是学术建构出的历史是必然性还是纯属偶然性?三是学术建构出的历史是科学性工作还是文学虚构?最后表明,学科学术史的建构尽管需要想象与虚构,但还需要科学实证作为支撑。
  与会学者还就寻找儿童文学学术史研究的新增长点,儿童文学学术史研究跨文化和跨学科,中国儿童文学理论资源的发生与发展研究创新,中国儿童文学编纂史研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等内容进行了交流探讨。
  刘勇总结称,这一领域的研究意义重大,应以儿童为中心,重视纯真天性对于人类的可贵之处,凸显鲜明的问题意义;在史料挖掘的过程中要有新思考和新观点。他指出,学术研究应关注社会现实,用真正高尚和美好的文学观引领儿童文学发展,把社会意义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对社会、国家和人类作出贡献。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