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2024年2月22日,“阿多诺美学与当代社会”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举办,研讨会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阿多诺文艺美学著作翻译、笺注与研究”课题组承办。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河北大学、深圳大学、湘潭大学、柏林洪堡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20多位专家学者参会。专家基于文学、哲学、音乐、美术等不同学科背景,以跨学科视野针对阿多诺的理论遗产及其当代影响进行交流,围绕阿多诺的哲学、美学、诗学和文化批判理论等话题展开充分讨论,展现了国内阿多诺美学研究界的最新成果。
在会议开幕式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阿多诺文艺美学著作翻译、笺注与研究”首席专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国际汉语文化学院院长朱国华发表致辞,他认为,当前国内的阿多诺研究已达到高度专业化的程度,希望与参会同仁一道努力,力争将中国阿多诺美学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文化工业论题的多维拓展
在阿多诺理论体系中,文化工业理论处于重要位置。阿多诺认为,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大众文化产品以现代工业生产方式被制造,带有大规模机械复制技术的烙印,具有标准化、商业化的特质,艺术的审美意义沦失。本质上,文化工业是晚期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机器的一部分。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陆凯华副教授认为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根植于社会认识论批判,通过分析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与康德图式论疑难之间的互文关系,厘清了阿多诺社会认识论批判对康德先验知识体系的改造与发展。
面对当代社会纷繁的文化景观,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对电影、时尚产业等诸多社会文化现象有着深刻的理论洞见。深圳大学陈昊副教授关注到《电影的透明性》一文中阿多诺对电影的否定立场之转变,分析了“透明性”概念中折射出阿多诺对电影的复杂态度,电影凸显出文化工业内在冲突,其中也蕴含着解放的潜能。四川美术学院廖茹菡副教授分析了文化工业背景下艺术与时尚给人带来震惊效果的不同方式,探讨两者纠缠之中商业性与本真性的持续抗衡,并指出两者的联盟或可通向一条文化工业的温和改良之途。
《美学理论》的深入阐释
《美学理论》是阿多诺的集大成之作,在这部巨著中,阿多诺深入到美学概念的历史中,纵论古典美学理论嬗变,分析资本主义现代性背景之下现代艺术的新变。由《美学理论》衍生的相关问题历来是阿多诺研究界共同关心的话题。河北大学李进书教授围绕阿多诺美学中的“自主性”概念,探究了艺术自主性与伦理功能之关系,并分析了单子作品在自主艺术中的典范意义,以及阿多诺自主性理论对詹姆逊和门克等学者的深刻影响。
《美学理论》反映了阿多诺对德国古典美学的批判接受。复旦大学德语系李双志教授关注到自然美与艺术美在德国美学中的分岔与合轨是阿多诺讨论的重要命题,通过阐述两者在德国美学中的分与合,提出阿多诺自然美概念包含着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要义,并构成21世纪后人类主义美学之先声。大连海事大学毕聪正老师则以精神在艺术作品中的显现为线索,比较了阿多诺与黑格尔对这一问题不同立场,同时也发现阿多诺对于黑格尔作品精神化观点的革新。
诗学思想的立体展现
在阿多诺的艺术理论体系中,诗学处于重中之重。《文学笔记》收录了阿多诺大量诗学、文学批评篇章,全方位展现其丰富的诗学思想,长久以来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王凡柯副教授分析了阿多诺《文学笔记》中对博尔夏特诗歌评论的相关篇章,认为其中体现的诗论及语言哲学思想反映出他对本雅明早期语言哲学的吸收,这些思考形成了与《关于哲学家语言的论纲》相异又互补的批评模式,进一步发挥早期语言哲学所含社会批判潜能。与此呼应,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黄金城副教授着眼于早期语言哲学对后期诗歌思想的理论原发性作用,探究了阿多诺早期作品《关于哲学家语言的提纲》中呈现的思想发展关键环节,分析了阿多诺对先验观念论的批判,以及他试图在哲学语言中重新引入历史维度,以克服语言之物化的思想变化。
阿多诺诗学思想不仅有其内在发展脉络,而且在思想语境中与其它理论家产生密切关联。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莫小红副教授认为席勒美学话语构成了阿多诺否定性美学的重要思想来源,分析了阿多诺对席勒天才论、游戏说的批判,以及阿多诺对席勒审美救赎的发展继承,多方面考察了席勒对阿多诺否定性美学体系建构的影响。南京大学文学院李若愚博士围绕艺术之为单子的美学命题,分析了阿多诺在否定的辩证法中发展并重塑本雅明星丛概念的过程,并指出经由阿多诺发展之下的艺术单子论在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影响。
在比较研究中重构阿多诺的思想肖像
阿多诺与诸多学人展开思想交锋,在批判理论的学术脉络中是一位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在与其他学者的思想比较中,阿多诺思想肖像也逐渐丰满。上海外国语大学犹太研究所吴芷净老师聚焦阿多诺与盖伦之间关于“现代艺术的社会学经验”辩论,分析二者对于艺术与社会学领域的共同关切,以及对现代艺术功能的歧见。广西大学刘晨老师关注到阿多诺与斯蒂格勒共同的理论背景是审美处于技术化感知的现实语境中,两者的康德美学批判都通过感性解放的形式指向政治,而面对康德美学,阿多诺与斯蒂格勒采取了相异的批判路径。
柏林洪堡大学德文系江唯博士探究了阿多诺流寓洛杉矶期间撰写的《新音乐哲学》等论著中提出的音乐哲学理论对托马斯·曼作品《浮士德博士》的影响,分析了该小说对阿多诺的文化批判的呼应,认为二者共同将批判的锋芒指向标举“进步”的现代艺术中理性之沦失。
以跨学科视野激活阿多诺思想
阿多诺针对哲学、社会、音乐、文学等诸多领域展开了跨学科交叉研究,其理论体系蕴含着深厚的阐释潜能,为诸多美学问题的思考提供了范式。本次研讨会中,与会学者以跨学科引入思想资源,针对一些美学问题展开论说,激活了阿多诺理论体系内在潜能。复旦大学哲学系孙斌教授从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妙论出发,以阿多诺从巫术实践出发的原始人动物图像解释为基础,旁涉贡布里希艺术史研究、贝克莱视觉理论以及梅尔文·古德尔和大卫·米尔纳的当代神经科学理论,重思艺术创作与审美意象之关系,指出意义叙事与权力运作谱系的关系,并认为这一点构成艺术家视觉的内在机制。
浙江外国语学院刘亚斌副教授从比较美学的角度阐述了阿多诺自然美概念所蕴含的相异的主体性、幻象在场及其真理性,并重思风景诗学论域之下所含摄的“如画”概念、中国古典诗学中的主客统一观念,认为阿多诺美学提供了一种星丛化的理论视角,有助于突破风景诗学的既有框架,促进审美性风景诗学的理论推进。
本次研讨会展现了国内阿多诺美学研究的深度,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理论启示。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杨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