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资讯

“传承与发展:古典文学研究新起点”学术研讨会暨《文学遗产》青年论坛召开

2024-01-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译心)1月16—17日,“传承与发展:古典文学研究新起点”学术研讨会暨《文学遗产》青年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会议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文学遗产》编辑部共同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二十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五十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是《文学遗产》创刊七十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之一,旨在邀请《文学遗产》部分优秀青年作者代表,返本开新,展开研讨。

  传承发展古典文学
  会议开幕式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杜晓勤向参会学者致以热烈的欢迎,并向《文学遗产》的七十华诞致以诚挚的祝贺。他表示,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高水平论文发表平台,《文学遗产》不仅是前沿研究的风向标,而且培养了一批批学术新秀,见证了一代代学术名家的养成。他结合自身的经历揭示出四代学人的学术成长史和《文学遗产》七十周年办刊史之间的密切联系,并就本次会议的主题做了具有前瞻性的阐释。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刘玉宏回顾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与北京大学的深厚渊源。他表示,经过数代同仁的辛勤工作和开拓创新,《文学遗产》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界的一面旗帜。希望广大古典文学研究者以此次会议为新起点,不断推出一批代表我国文学研究最高水平的精品力作,切实发挥中国古典文学以文化人、凝心铸魂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审孙少华介绍了召开本次会议的初衷和目标。他表示,《文学遗产》凝聚了几代学人的心血,见证了大批学者的成才过程,建立了优秀的青年作者队伍,是全国古代文学研究者共同守护的精神家园。本次会议聚焦于“北大”和“青年”,是向百年前的新文学运动致敬。《文学遗产》将与学界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同青年学者一道,为古代文学研究贡献新的活力。
  北京大学博雅荣休教授葛晓音回顾了北大与文研所的关系,总结了《文学遗产》复刊四十年来学界的风气转化,并向参会学者表达了殷切的期望。她表示,近40年古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启示我们要更好地处理方法和问题,宏观、中观和微观,文献学与文艺学,文学发展的外因和内因这四组关系;同时也要保持纯粹的学术精神和强韧的学术定力,在自己的内心中创造一个宁静、自由的小空间,提升自己的开拓创新能力,锻炼自己捕捉前沿问题的敏锐感觉。                   
  随后的主旨报告环节由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罗剑波主持。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叶晔、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卞东波、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叶楚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林甸甸分别作了报告。
  为古代文学研究贡献新的活力
  本次研讨会设有两个分会场,每个分会场各分为五组,共报告了30篇论文。
  第一分会场报告的具体议题集中于唐代以前的文学作品、文体形态、文献形态研究,以及文学与经学、史学、哲学的跨学科研究等。例如,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马世年探讨了汉代四言诗的体式流变及其诗学意义,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曾祥波提出从“文本系统”的视角研究集部文献,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教授伏煦梳理了典志文的经典化历程与文章学意义,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徐建委重新考证了西汉初立太学的时间,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童岭以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为例讨论了魏晋南北朝研究中文史与校雠的融通。除了互评和自由研讨之外,会议特别邀请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周兴陆对本会场发表的论文作总结点评。
  第二分会场报告的具体议题集中于宋代以后的文学文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研究,以及文学与社会背景、数字人文的关联研究等。例如,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侯体健探讨了宋元骈文批评的文献形态与体制特点,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刘成国重新考订了王安石《示长安君》的写作时间并对关键诗句作出新的解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刘尊举分析了“风骨”这一极具综合性的文论范畴,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吕双伟讨论了陈澧与晚清广东骈文创作兴起的关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飞跃运用文本相似度分析法对《红楼梦》化用唐诗展开了全息式的研究。本会场特别邀请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剑作总结点评。
  会议闭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审石雷主持。蔡丹君、陆胤作为分会场代表发言,分别就两个分会场的报告和讨论情况作了总结,并就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随后马世年、吕双伟发表参会感言,分享了自己参会的收获与心得。
  推动古典文学研究事业真正向前发展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廖可斌作了会议总结。他高度评价这次会议的召开对《文学遗产》这一重要刊物、古代文学研究事业以及青年学者学术之路的传承和发展所蕴含的特殊意义。他认为,参会论文整体呈现出厚重、稳健的特点,显示了古代文学研究的基本框架,同时昭示着未来的学科发展方向。他希望各位青年学者进一步思考如何使自己的研究更有益于社会,明确学术价值观,把握人文主义的内涵,处理好专精之学与人文理想的关系,推动古典文学研究事业真正向前发展。
  本次会议是对《文学遗产》七十周年华诞的献礼,同时也恰逢林传甲撰成《中国文学史》一百二十周年。站在百余年古典文学研究的延长线上,与会学者以其精深的研究、广阔的视野、独到的方法,为赓续古典文学研究传统、探索古典文学研究新起点奉献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