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一书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对中国政治、文化、哲学乃至文学都有过不小影响,两千多年的孟学史在哲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面对这样宏富的孟子学术研究资料,我们还缺乏一个系统全面的清理和总结,对孟学研究的阶段性特点以及前后相承接、改造、发挥的部分还没有一个完整而深入的认识。特别是唐前部分,学界多认为这个阶段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孟学史,所以少有人涉及,不多的几种孟学史研究也往往只选择了部分文献进行分析,不能窥探唐前孟子思想被接受的全貌。在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下,2022年,中华书局推出了宜宾学院高正伟教授的《唐前孟学史》,很好地弥补了孟学史研究上的这一不足。
《唐前孟学史》全书分为“战国孟学史”“秦汉孟学史”“魏晋南北朝孟学史”三编,共15章60万字,是目前学界全面系统研究唐前孟学史的第一部学术专著。作者在简明扼要总结孟子思想的基础上,剖析了唐前孟学发生、发展的过程,有史的构建,也有点的展开:作者既以朝代推进为纵线,系统梳理了孟子思想在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三个历史阶段被接受的现状,又以时代社会思潮为横线,从社会、文化、哲学、思想以及文字等角度出发,将各朝各代对孟子天道观、心性论(包括性善论、养气论、义利之辨)、仁政说(包括王霸之辨、民本思想、尊贤使能)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作者还评述了孟子学说在每位接受者身上以及每个阶段的传承与改造情况,力图客观还原孟学在当时的存在状况,并对传承与改造本身做出了恰当的评价。
一、全面梳理孟学文献,呈现唐前孟学发展全貌
因为唐前孟学文献大多隐含在众多经、史、子、集以及奏议、书论甚至诗文、佛道文献中,不成体系甚至显得凌乱,所以之前这一阶段的孟学史研究不多,涉及的几部著作也只选择了部分孟学文献进行分析,不能反映出孟子思想被接受的全貌。该书结合《孟子》思想体系和文字,全面翻检了唐前现存的绝大多数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从中梳理出了与孟子思想有关联的文字,然后以时间先后为序,结合时代大背景,从文化、哲学、思想等角度,逐一分析有关文人士大夫对孟子思想的继承、批判与发展。先秦以孟子后学的接受作为开端,先后分析了荀子、韩非子以及《吕氏春秋》对孟子思想的看法,考察了孟学的发端过程;秦汉以子学、史书和经学分类,详细考查了陆贾、董仲舒直至赵岐,以及《盐铁论》《白虎通》等人或著作中的孟学观,考察了孟学的初兴过程。魏晋南北朝从汉末荀悦《申鉴》开始,以时间为序,先后分析了徐干、曹氏三父子、陆逊、曹冏、刘备、杜恕、傅玄、郭象、葛洪以及段灼、萧绎、刘昼等几十位文人士大夫甚至君王对孟子思想的批判与继承,考察孟学的发展过程。
其中,对孟子思想传播影响大的多设专章专节,如荀子对孟子学说的批评和发展,用了六节内容来系统论述,有利于读者看清荀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千丝万缕的关联。全书共分析了唐前八十多位士人、君臣以及十余种编撰类著作的孟学观,全面系统而又客观深入。
二、以时间推进为序,总结孟学史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孟学史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就是在同一个历史阶段,也会因接受者的不同而得出迥异的看法,这正是孟子思想的魅力所在,也是孟学史的真实现状。《唐前孟学史》在高度概括战国、秦汉和魏晋南北朝与孟学有关的时代特征基础上,也简明扼要总结了每个阶段孟学史的特征,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
该书认为,从西周到战国,有两个发展趋势对孟学的发生至关重要,一是政治上从“制礼作乐”演变到“礼崩乐坏”,二是学术上从“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四夷”。以此为背景,孟学因其处在萌芽状态而呈现出一个显著特征,那就是时人重视孟子学说与政治的紧密关系,并作为其批评和吸收的重中之重,而孟子的心性之学却相对被削弱,这一点在孟子弟子、荀子、韩非以及《吕氏春秋》对孟子的看法中都很明显。在秦汉阶段,作者认为汉代政治及治国思想的变迁、儒术独尊局面以及由此大兴的经学,对孟学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由此总结了孟学表现出的三个特点,一是以赵岐《孟子章句》为代表,标志着孟学已经从战国时的自发研究转入了自觉研究,迈出了孟学研究史上重要的一步;二是《孟子》置博士的经历大大促进了孟学的发展;三是在继承和批评孟子思想时,多是从现实政治需要出发,有很强的政治功利目的。魏晋南北朝时间跨度大,作者紧紧抓住这一时期朝代更替频繁,南北长期对峙,以及儒学独尊局面结束,玄学、道教与佛教兴起两大历史背景,概括了孟学的时代特点:魏晋南北朝孟学文献多只言片语,直接引用或间接引用或概括引用《孟子》语句的情况比较多,系统吸收和阐发孟子思想的文献几乎没有;玄学与佛教根据自身思想的需要,对孟子相关思想作了创新性的阐述。《唐前孟学史》在整体把握时代特征与孟学特点基础上,再逐一深入剖析孟学个案,有利于读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认识孟学发展史。
三、从社会思想史的角度,分析孟子对社会观念的影响
孟子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有重大影响,正如作者在《绪论》中所说,孟学史可以反映出孟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华民族文化心态形成过程中的正反作用,帮助我们正确评价其作用和意义。虽然《唐前孟学史》只有两章从社会思想史的角度分析孟子地位演变及其对社会观念的影响,但这却开辟了一个创新性的视角。
就孟子地位的演变而言,作者认为,从战国到秦汉,孟子一直是以诸子的身份存在,虽然其地位总体上不高,但总体上还是有一个明显的上升趋势。孟子在世时,虽有过受礼遇乃至座上宾的待遇,但更多的是落魄的遭遇,特别是在战国后期孟子多被批评;汉代是孟子地位整体提高的阶段,表现在孟子思想被广泛吸收,曾被立为传记博士,《孟子》注本出现好几种,不少人开始把孟子与孔子放在一起讨论和评价。在魏晋南北朝时,孟子地位虽然没有汉代的明显上升势头,更没有宋以后的风光无限,但还是有一个趋势显示了孟子在儒学体系中的地位提升,那就是在孟荀并称与孔孟并称的同时,后者逐渐成为主流。
随着孟子地位的变化,孟子思想先后对当时的社会观念产生了一定范围的影响。如孟子在世时期,他三年之丧的思想、仁政思想等对宋国、滕国、魏国、齐国影响不小。在汉代,从《孟子》立为传记博士开始,其“博文”身份作为五经的重要补充,这种看法是从汉文帝直到汉末相当长时期内经学圈里的普遍共识,这也是《孟子》第一次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个别章句或者观点影响社会。此外,把孔孟放在一起加以评价,视孟子是孔子思想最关键的传承者,也是汉代不少文人士大夫逐渐形成的另一个社会共识。在魏晋南北朝,孔孟并称上承汉代并有了新的特点,即孔孟并称成为上层社会的普遍共识,孟子作为孔子传承人的身份更加突出;孟子的仁政论及其核心民本思想,一直是各政权关注的重点,在一定范围内也形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甚至共识性的治国理念。
正如蒋寅先生所说,《孟子》这样固属思想史重要内容的著作,其学术史研究的价值绝不低于思想本身,要研究孔孟之道两千年来对中国人以及汉文化圈的巨大影响及其对文化传统的意义,花几十万字的篇幅写一部孔子、孟子研究,远不如写一部孔子、孟子学史更有意义。因此,《唐前孟学史》有利于读者认识孟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华民族文化心态形成过程中的正反作用,并为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依据和启示。
(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