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跨文化艺术美学》一书的出版,中国文联出版社历时五年、汇集五部专著的“微风丛书”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出版工作,在学界日益引起广泛关注。丛书对日本、俄苏、美国、中国的文艺学、美学、艺术学进行了研究,其余四种图书分别为《日本四大美学家》《神秘与现实:俄苏美学艺术之思》《作为主体的建构:纽约学派文化批评研究(1937—1952)》《中国古代画论十九讲》。
3月24日,由中国文联出版社主办的“《跨文化艺术美学》新书发布暨‘微风丛书’研讨会”在中国文联举行,二十余位来自高校与研究机构的艺术学、美学、跨文化研究学者和部分丛书作者与会,就该丛书的学术特性、出版意义与时代价值等展开深入探讨与交流,为构建中国特色艺术学美学体系建言献策,共同勾勒跨文化美学研究的新图景。
“微风丛书”,冯巍策划,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微风”不微,风自有来处
何为“微风”?与会者各抒己见——它是风雅颂之风,还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源自陶渊明诗句“山涂余霭,宇暧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抑或是取自宋玉《风赋》中“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有人称赞书如其名,读之如微风拂面,滋润心田;有人感叹微风实为疾风,呼吁微风持续,掀起风潮。一时间,仿佛古今中外所有的风穿越时空而来,盘旋于二字之间。
“风自何处来?”《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由此发问,并结合对丛书的细读给出了“风自创见来、风自文本细读来、风自文明互鉴来”的解答。他指出,在很多大词、热词“学术抢滩”的当下,“微风”是一股清流,体现出学术的定力与自信。他阐释道,对于学术研究而言,不跟风、有定力、有创见是很难的事情,“三大体系”建设都需要创见来支撑。尤其是在当前人工智能盛行,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幻觉”开始“反噬”学术界时,学者的主体性不可替代,“目前丛书已出版的五本著作正是在中西结合、文明互鉴的思辨和观照中,凸显了中国学术的主体性,体现了交流互鉴的丰硕成果”。
“微风”不微,丛书的出版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文联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兴强调,丛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开阔的国际视野、深刻的理论贡献,重新诠释了美的本质与价值,并力求在学术深度和可读性之间找到平衡,为文明传承开新局。他说道,“这套丛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希望搭建起与学界更为紧密的合作桥梁,以出版为舟,载美学之思,渡时代之河,为繁荣学术、传承文明贡献力量”。
在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徐粤春看来,“微风丛书”是中国学者构建中国文艺理论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实践,其学理品格为学界带来重要启示。他强调,建设中国特色文艺理论体系不是简单地复制移用西方理论,文艺理论工作者要扎根中国大地、总结中国经验、聚焦中国问题、指导中国实践,努力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构建中国文艺理论自主知识体系。他指出,“我们今天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全球文明倡议,跨文化美学研究呼应了倡议,并为倡议的落地提供了具体的学术方案”。
中国文联权益保护部出版管理处处长展华云表示,“微风丛书”以独特的视野和跨学科融合的方式,为文艺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文艺研究起到了积极的引领创新、推动发展以及作者队伍建设的重要作用。他特别指出,“品牌与学术出版是出版社的立社之本,也是文化担当与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更是我们必须坚守的决心”。
重建自我主体性,中国意识贯穿始终
“微风丛书”,无形中彰显着学术风潮的转向。杭州师范大学李叔同美育学院名誉院长杜卫谈道,从19世纪后期开启的中西交融的学术研究成为百余年来中国学术研究的基本范式,跨文化美学研究也在经历着嬗变,当下更为迫切与紧要。一方面,跨文化美学研究由过去偏重学习借鉴转变为在开放中认知自我,成为构建中国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石,“任何认知都需要参照系,只有认清世界才能认清自己”;另一方面,它也是与世界对话的重要方式,从以往的仰望式交流转向如今的平视对话,为中国艺术繁荣提供营养,并成为国际人文交流的和平力量。
“微风丛书”正是一系列跨文化、美学、艺术的研究与对话,体现出大时代知识分子的格局与情怀。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执行主编夏波探讨了跨文化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强调知彼知己,在世界文明镜鉴与对话中建构自我主体性,“我们要站在一个彼此多元参照的位置,在很多‘镜子’的比较中才能认清彼此的观念”。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副所长、《艺术学研究》主编孙晓霞由风雅颂讲起,指出中国古代历来有“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的思想观念,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20世纪初的学习借鉴、80年代的翻译之风,当下则迈进“以四方之风汇天下之思”的新阶段,“相较于整个20世纪,今天的学者更加强调摆脱西方理论模式的路径依赖,以自身视角书写知识,迎来中国学术话语的再次转型,这也是从他者凝视到凝视他者并重建主体的过程”。她认为,“微风丛书”正是在全球化语境中,对于我们如何立足中国、汇集中外思想资源、推进思想的再创造与再创新的有益尝试,体现了知识自主的时代性,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温和姿态,建构新的思想坐标,显示出雅正的学术气象。
“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特聘教授、《日本四大美学家》作者李心峰据此谈道,“微风丛书”恰如四方来风,汇聚于中,其生发与立足处皆是本土,“我们丛书的所有作者进行跨文化研究,对象广涉中日俄美及跨文化,看似研究域外,但都不失中国主体之自觉,坚守的都是中国立场,中国意识贯穿始终”。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郑子路指出,《日本四大美学家》自出版后获多个奖项,是迄今少见的对日本近现代美学发展历程及代表性美学家进行系统性研究的专著,确立了一种日本美学研究的“中国范式”。
寻找文化的共通性,“此心彼心花同开”
作为跨文化研究书系,“微风丛书”搭建起与世界友好交流的桥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助力。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胡智锋认为,“微风丛书”在中国特色美学体系建构中充分体现了“不忘本来、借鉴外来、面向未来”的思想理念,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艺术学美学研究中的践行,通过润物无声的文化力量,以艺术学、美学为接口,延伸出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和平相处共创美好生活的愿景,为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打下了实实在在的基础,作出了优秀示范。
“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是次要的,是大同小异,文化研究要求同存异。”北京师范大学美学研究所所长、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刘成纪高度评价了“微风丛书”的多元性、体系性和跨学科性,认为该丛书所进行的跨文化研究跳出了20世纪80年代甚至更早一些时候中西比较研究的窠臼,从纯粹差异化的比较转向寻找文化的普遍性。“我们做学术研究不是在文化与文化之间‘筑墙’,使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所谓的沟壑越来越深,而是要在真正意义上架起桥梁。‘架桥’就要找到跨越民族、国家和文化的一种共通性、普遍性。文化是一种和平的力量,润物无声。”
“微风丛书”正是“架桥者”之一。杭州师范大学李叔同美育学院教授、《跨文化艺术美学》作者李庆本谈道,“我们理解中国,少不了要参照国外;我们关注国外,是为了更好地观照中国。‘微风丛书’跨文化研究所传递的正是这个道理”。《跨文化艺术美学》摈弃中外艺术孰高孰低的一般性判断,突破“中西二元论”影响,将跨文化研究归结为“多元化的普遍主义”,意即“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以诗歌表达,即是“山川异域奇景来,日月同天普光在。东海西海不同貌,此心彼心花同开”。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张辉高度评价了《跨文化美学研究》所体现的“居间”“中道”“多元普遍主义”理念,在多元的意义上思考普遍主义,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同时强调文化的普遍性、共通性。
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给予“微风丛书”以高度评价,认为该丛书为中国特色艺术学美学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理念、思路和路径。首都师范大学王德胜谈道,跨文化美学研究不是为了跨文化而跨文化,其阐释是有指向性或主体性的,“丛书为美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启发,开辟了新路径”。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理论与批评》副主编崔柯肯定了“微风丛书”具有非常高的学术品质和精细的编辑水准,作者涵盖50后到80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各个代际学者的研究功底和学术特点,“丛书以有效地解决中国问题为立足点,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重要启示”。
作为“微风丛书”的策划者与责编,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冯巍表示,这五本对文艺学、美学、艺术学有着交叉侧重研究的专著的出版,实现了“微风丛书”创设时所期冀的愿景,即“八面来风、微风徐徐、微风不燥、微风送花香”之意。无论是做学术还是做学术出版,她始终认为学术与出版密切相关,一直秉持着以学术促出版、以出版促学术、促学科建设的立场做事情。她谈道,微微的风要不断地吹,不断地发出温和的声音,把自己的观点以合适的方式与更多的对象进行交流。
【相关链接】
《日本四大美学家》
李心峰 著
2021年3月
【作者简介】
李心峰,本名李新风,1958年生,北京大学文学博士。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特聘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国务院第七届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一般艺术学、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日本美学艺术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等。
主要著作:《元艺术学》《现代艺术学导论》《开放的艺术——走向通律论的艺术学》《为马克思主义艺术学正名——马克思主义艺术学论集》《艺术生产论的视野与射程》。
主要译著:《鲁迅》(独译,[日]竹内好著)、《东西方哲学美学比较》(主译,[日]今道友信著)、《美学的方法》(主译,[日]今道友信主编)、《东方的美学》(参译,[日]今道友信著)、《艺术理论》(参译,[日]竹内敏雄著)、《美学的将来》(参译,[日]今道友信主编)。
【内容简介】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的近现代美学艺术学,对于中国美学艺术学来说,最初是一座沟通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日本桥”,今天则是一面足资借鉴的“日本镜”。本书作为迄今为止国内第一部日本近现代美学艺术学研究的专著,是对日本近现代成就最大、影响深远的四大美学家大西克礼、植田寿藏、竹内敏雄、今道友信的美学与艺术理论成果的概括性研究,同时也对发足于明治时代直到平成时代结束的日本近现代美学艺术学择其要者做了概观式描述,旨在为中国当代美学艺术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资源与参考。
2021年12月
【作者简介】
李一帅,1987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浙江大学美学博士,北京大学艺术学理论博士后。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秘书长,《中外文论》执行主编。博士期间公派赴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学习,主要研究方向为俄罗斯美学、中俄文艺思想关系等。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俄罗斯文艺》 «Культура и искусство»等刊物发表中外文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启动项目等省部级项目3项。
【内容简介】
本书以19—20世纪俄苏文艺中的两种类型——“神秘主义”与“现实主义”为基础展开研究。19世纪下半叶的俄罗斯美学与艺术经历了宗教复兴的阶段,涌现了索洛维约夫、别尔嘉耶夫、洛斯基等一批思想家,他们的美学观与神秘主义、直觉问题联系在一起,认为“神秘”是文艺创作的源泉所在。而苏联时期的美学与艺术则围绕着现实主义展开,苏联现实主义艺术塑造了诸多人民形象,以绘画、雕塑、电影等艺术形式揭示了革命、战争的情感作用与社会作用。本书从19世纪宗教美学观过渡到20世纪社会美学观,生动地展现了俄苏美学与艺术二百年来在“神秘”与“现实”两种文艺类型中的演进。
《作为主体的建构:纽约学派文化批评研究(1937-1952)》
冯巍 著
2023年6月
【作者简介】
冯巍,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艺术广角》特邀副主编。曾任中国文联出版社学术分社总监、编审。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博士后,北京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艺术理论与批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已出版著作3部,相关研究发表于《文艺理论与批评》《文艺理论研究》《现代传播》《艺术百家》《当代电影》《戏曲研究》等。
【内容简介】
本书对1930—1950年代与美国新批评派并存的“纽约知识分子”群体展开了整体研究,并因他们在这一时期坚守的文化批评事业呈现出明显的理论立场和思想交流上的集群性,将其命名为“纽约学派”。作者认为,纽约学派秉持了文化激进主义的精神内核,力主马克思主义批评与现代主义文学的结合,坚持独立思考和独立表达,关注文学的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主张批评必须介入历史,扮演了美国知识阶层的核心角色。特别是他们坚持“为人生”“为公众”的批评,坚持对美国精神的思考,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道德功能,但努力保持对形式的艺术考虑和对内容的社会关注之间的平衡的思想立场,对今天非常具有借鉴价值。
《中国古代画论十九讲》
张晶 著
2024年1月
【作者简介】
张晶,中国传媒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传媒大学)基地主任。已出版《美学与诗学》《美学的延展》《禅与唐宋诗学》《艺术美学论》《神思:艺术的精灵》等专著近20部,主编《中国诗歌史论·辽金元卷》《中国古代通论·辽金元卷》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哲学研究》《文学遗产》《文艺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复旦学报》《现代传播》等发表论文600余篇。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作者从魏晋南北朝到宋代的19篇画论研究,对宗炳《画山水序》以来的画论经典作了一个阶段性梳理。在尽可能客观复原的前提下,作者对中国绘画史上著名的画论著作和画论篇章作了深刻的分析和精彩的评论,阐发了中国古代画论经典提出的重要理论命题,并将中国文人对于个体生命与宇宙生命的认识寓于绘画命题、范畴与理论观点的剖析中,清晰地梳理出一条独属于中国古典绘画美学的发展轨迹,既有宏通的视野,又关注细节的甄辨,为当下研究中国古代画论、中国古代文论和中华美学提供了理论的开拓与创新之径。
《跨文化艺术美学》
李庆本 著
2024年12月
【作者简介】
李庆本,文学博士,杭州师范大学李叔同美育学院教授。曾任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哈佛大学高级研究学者。兼任浙江省艺术学理论学会会长、中华美学学会艺术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从事文化艺术美学研究。已出版《中华文化的跨文化阐释与对外传播研究》、Rethink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through a Focus on Literature and Aesthetics、《跨文化美学:超越中西二元论模式》等专著10余部,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比较文学》、CLCWeb、Cultura、Filozofski vestnik等发表论文150余篇。
【内容简介】
跨文化艺术美学,涵盖了两大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是对跨文化艺术进行美学研究,另一方面是对艺术美学进行跨文化研究。前者为本体论,后者为方法论。作者尝试从美学、比较文学、艺术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以跨文化阐释学为理论根基,遵循“多元的普遍主义”原则,对跨越不同文化界限的艺术创作、批评、传播等行为及机制展开探讨。本书基本摈弃了中外艺术孰高孰低的一般性判断,突破了“西方中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的影响,能够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话语及理论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