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是山 路在脚下

—— 邢福义先生的治学之路

2023-08-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邢福义(1935—2023)是当代著名语言学家,华中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早年批准的博士生导师,曾四次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多部著作译为英、俄、法、日、韩等语言,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首批“荆楚社科名家”等荣誉称号,被誉为“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之一。曾当选第八、 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担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语言学科组副组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汉语学报》主编,曾担任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会长、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副会长、湖北省语言学会会长等学术职务。

  

  邢福义先生致力于汉语语言学研究,主攻现代汉语语法学,也研究逻辑、修辞、方言、文化语言学、国学及其他问题。邢先生毕生追求的学术目标,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学。为此,他持续深耕细作,不断开拓进取,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着力于结合逻辑研究语法并探寻其中的规律性,推动了相关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取得了杰出的学术成就。

邢福义先生指导学生。(摄于2003年,左起:陈世祥、黄忠廉、刘培玉、邢福义、匡鹏飞)匡鹏飞/供图

  从“读别人的书”到“写自己的书”

  在学术生涯的早期,邢先生坚持“读别人的书,是为了写自己的书”的信念。

  从读书方法上,他充分发挥“两只眼睛”的功能:一只眼睛用来看懂所读内容字里行间的意思;另一只眼睛用来探寻所读内容背后所隐含的各种治学门道。由此不断提升领悟能力和研究能力。

  在读书对象上,他既刻苦阅读语法的传统代表性著作,如《马氏文通》《新著国语文法》等,也用心精读当时著名语言学家(如王力、吕叔湘、胡裕树、朱德熙、张斌等先生)的重要论著,还努力研读国外一些较有影响的理论书籍。这些阅读积累,为他奠定了深厚的传统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的理论根基。

  在读书目的上,他强调学以致用和借鉴创新。尤其是对外国著作,一方面要结合汉语事实进行验证,另一方面在吸收其精髓的基础上转化为自己的学术创新。比如,他早年曾反复钻研苏联学者维诺格拉多夫和库兹明合著的《逻辑学》,并将书中的知识运用到汉语教学与研究中,不仅为中文系学生开设了逻辑课,还以讲稿为基础写出了专著《逻辑知识及其应用》。此后,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尤其是在词类辨析和复句研究等领域,他创造性地引进逻辑方法,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语法研究模式。俄罗斯刊物《语言研究问题》2010年第2期译载邢先生1991年在《中国语文》上发表的《复句格式对复句语义关系的反制约》一文,译文开头有一段介绍,赞誉邢先生为“汉语逻辑语法学派奠基人”。

李宇明教授看望邢福义先生。(摄于2022年,左起:李宇明、邢福义、汪国胜)李宇明/供图

  形成独具特色的理论学说

  20世纪90年代以后,邢先生陆续提出了一些独具中国特色的学术主张和理论见解,包括“两个三角”“主观视点”“小句中枢”“句管控”“动词核心、名词赋格”“句法结构的兼容性和趋简性”等理论学说。其中,最受关注的当属“两个三角”和“小句中枢”。

  “两个三角”是邢先生提出的语法研究方法论。所谓“两个三角”,一指“语表—语里—语值”小三角,主张表里互证、语值辨察;二指“普通话—方言—古汉语”大三角,主张以方证普、以古证今。邢先生先后出版过5部系列个人论文集,分别是《语法问题探讨集》(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年)、《语法问题发掘集》(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语法问题思索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年)、《语法问题追踪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和《语法问题献疑集》(商务印书馆2009年)。这些文集所收文章,都是他总结、阐释和应用“两个三角”方法论的研究成果,在学界引起了重大反响。其中,《语法问题发掘集》和《语法问题献疑集》分别荣获第一届和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在教育部社科司负责人就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奖答记者问中,专门对邢先生的获奖成果给予了高度肯定:“邢福义先生的《语法问题献疑集》,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推动了汉语语法研究。”

《语法问题献疑集》

  “小句中枢”是邢先生建构的一种语法理论,最早较为系统的阐释见于他发表于《中国语文》1995年第6期的论文《小句中枢说》。以之为理论基石,邢先生于1998年出版了其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代表作《汉语语法学》。该书在深入发掘汉语特点、总结前人学说得失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崭新的汉语语法学系统——“小句中枢”语法系统。其要义是:在汉语的各种语法实体中,小句具备的语法因素最为齐全,并与其他语法实体都有直接联系,能够控制和约束其他所有语法实体,因此在汉语语法系统中处于中枢地位。诚然,每一种语法实体都很重要,根据不同的研究需要都可能被认定为研究的“本位”。但一个基本事实是:汉语语法重句法,小句在汉语句法机制的运转中处于“联络中心”的地位。之所以称“小句中枢”而非“小句本位”,重在强调小句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最佳观测点,而不是排斥其他语法实体的重要性。“小句中枢”语法理论是在充分吸收前人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对汉语语法事实更为深刻的观察和分析而提出的,是邢先生几十年来在汉语语法园地辛勤耕耘、孜孜以求的阶段性总结,体现了他在汉语语法研究上力求形成中国特色的学术追求。


《汉语语法学》

  对语言学发展的深入思考

  进入21世纪,邢先生对中国语言学研究的走向问题进行了更加自觉的思考,提出要处理好“理论和事实”“向和根”“一家之言和百花齐放”“现代意识和朴学精神”“引进提高和自强自立”等多种关系。

  以“向和根”与“引进提高和自强自立”为例。关于“向”和“根”,邢先生认为,所谓“向”,即面向世界,面向时代需求;所谓“根”,即根在中国,根在民族土壤。中国语言学研究,既要重视学习和借鉴国外理论和方法,又要重视“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处理好“向”和“根”的关系,把结合别人的长处和创建自己的特色结合起来。关于“引进提高”和“自强自立”,邢先生认为,所谓“引进提高”,是指通过引进国外学术思想、理论和做法,促使本国的研究水平得到理想的提高。没有引进提高,就没有中国的现代语言学,这是历史事实。但是,我们更需要“自强自立”。所谓“自强自立”,是指不依成法,自力更生,自我创造。中国语言学要真正做到“同国际接轨”,必须以“能够跟国外理论平等对视”作为基本出发点,不能引进、引进、再引进,一味跟着跑,永远处于附庸地位。接轨是双向的,要跟强者接轨,自己必须成为强者。只有一方面重视“引进提高”,一方面重视“自强自立”,二者相互补足、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我们的语言学科才能够真正发展起来。

《邢福义选集》

  此外,邢先生还特别强调中国语言学应提倡学派意识,努力形成中国学派。他在发表于《汉语学习》1995年第1期的《汉语语法研究之走向成熟》一文中就提道:“成熟与不成熟,对于一门科学或一种艺术,学派或流派是否形成,这恐怕是突出的评判标准……理论和方法的创建,是学者们长期深入研究的成果,是有效地进行群体性思考、独立性思考和开拓性思考的结晶。因此,必然带有鲜明的个性,带有学派的印记,反映一派学者的思想体系、研究特点和总体成就……学科的成熟,学派或流派的形成,需要众多学者一代接一代地作长时期的努力,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邢先生在《华中语学论库》丛书(由邢先生主编,自1997年开始陆续出版)的序言中进一步阐述:“学术派别的产生,起码应该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有特定的学术领地,提出标志性的理论和主张;第二,有鲜明的治学特点,形成一套自己的研究方法;第三,有良好的学风,形成一支富有活力的队伍。”在《邢福义学术论著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的自序中,邢先生指出:“审视现状,差距甚大,因而特别需要提倡学派意识的发展。若干年之后,一旦出现了多种风格的多个流派,我们的汉语语言学就起码靠近了成熟。”此后,邢先生又多次指出,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一定要在敢于锻造中国学派上狠下功夫,以构建中国特色、创造出自己的模式为目标。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邢先生认真学习后,结合他对中国语言学研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的长期思考,撰写了《自信有为  构建特色——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自我出新  据实立新》两篇文章,分别发表于《光明日报》和《人民日报》。“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正是邢先生多年来在语言学研究中反复提倡并努力践行的,也是他毕生所追求的语言研究的“中国梦”。

  邢先生对中国语言学发展的思考,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与国家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以及国内学界对于中国学术的本土化、民族化和自主创新等问题的广泛讨论高度契合、遥相呼应。邢先生的诸多学术成果,为建构中国自主的汉语语言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进行了宝贵探索,作出了巨大贡献。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崔晋(报纸)张雨楠(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