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的阐释与消极的阐释

2024-11-18 来源:《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5期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摘要:文本解读是人文学科的基本方法,文学阐释的很大一部分是对文学文本的阐释。“积极的阐释”与“消极的阐释”是文学阐释的两种理论姿态。“积极的阐释”频繁出场不仅是由于现代阐释学的转向,而且与理论的推动存在密切关系。文学之所以成为“积极的阐释”最为活跃的一个区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阐释的理性语言与感性体验不对称。“积极的阐释”放弃文本的有机整体观念,并时常跨越审美愉悦的羁绊而另行制造各种新的话题。“历史语境”既是阐释发生变化的依据,也是阐释稳定持续的依据。多数“积极的阐释”作为失败的思想实验而沉没,而少数“积极的阐释”则可能充当某种文化革命的先声。

  关键词:积极的阐释;消极的阐释;理解的前结构;相对主义;历史语境;

  作者简介:南帆,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从事文学理论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点击此处阅读全文】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