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AI大语言模型DeepSeek的横空出世,为检验其超能力,有研究者针对目前我国学术界的外国文学研究进行了提问。通过网络平台推送后,这则以“DeepSeek辣评目前的外国文学研究”为题的评论引起学界热议。
这则评论分为5节,而在5节的最后还有几点建议:“建议加点解药”。前3节是“学术裁缝的狂欢”“学术追星族的奇幻漂流”和“学术方便面的流水线”,讨论的是研究方法上的问题;后两节是“职称锦标赛的困兽场”和“跨次元壁的魔幻现实”,讨论的是学术界的形势和研究内容等问题。虽然DeepSeek用的是戏谑口吻,有一些表达难免极端,但其中透露出的外国文学研究方法上的问题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本文从跨界的理论视角(译者行为理论)对该评论前3节内容加以评析,抛砖引玉,希望言之有理,以期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和思考。
DeepSeek的评论说明了什么
在“学术裁缝的狂欢”一节,DeepSeek答道:现在不少论文简直是“后现代主义理论裁缝铺”……文本细读?不存在的,文学不过是理论的人体模特。在“学术追星族的奇幻漂流”一节,DeepSeek答道:西方理论界刚打了个喷嚏,这边立刻开生产线灌装学术胶囊。法国哲学家上午发推文,中国学者下午就能用拉康解读《小王子》里的玫瑰焦虑症。搞研究像追星打榜,谁的理论新就捧谁上C位,德里达过气的速度比爱豆塌房还快。在“学术方便面的流水线”一节,DeepSeek答道:研究《百年孤独》必须配上全球化调料包,分析卡夫卡必加异化理论的防腐剂。真正的文学味道?早被标准化生产流程消杀干净了。
笔者认为,理论有解释现象的功能,不同的理论意味着不同的视角,意味着可能会发现以往以传统理论视角看问题时所难以发现的东西。创新首先表现在思维上,然后才会带动研究方法上的革新,直至结论上的创新,这些绝非套用理论所能为。而且,如果只有套用理论的意识,就容易对某些事实视而不见;当戴着滤镜看问题时,就会遮蔽对某些事实进行全面、客观和科学的分析。
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可能缺乏理论建构的意识。理论至上反衬研究者的理论意识不足,甚至可以说不在于理论是不是来自西方,而在于这种在研究中依靠等要理论概念的思想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并把等要得来的舶来概念错误地当作自己的研究创新。这不仅不是研究的良性生态,而且也是对创新的误读。研究者不仅要善于演绎和推导,还要善于在充分的文本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升华。
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要有勇立国际前沿的意识。文本细读方法确实是传统上进行文本研究所常采用的一种扎实的研究方法。但当研究者不愿进行文本细读时,其在做法上等于放弃了基于事实、自下而上的研究路线,这样就势必使研究落入理论套用的窠臼。所以,要确保与事实进行充分的结合。为稳妥起见,有必要将理论引导的自上而下的研究路线和基于事实挖掘的自下而上的研究路线相结合,使理论和研究充分融合,从而带动研究的真正革新和结论的创新。
套用理论的做法常被人诟病,但很少有人反思套用的理论是否是名副其实的理论。毕竟,学术界确实存在着将碎片化的理论概念等同于系统性理论的认识,而即使对于系统性的理论,当研究仅仅借用其中的个别概念时,同样会使理论呈现为碎片化状态,也同样会使理论的系统性名不副实。
学术跨界研究的核心
学术界一直在呼吁跨界研究、打通研究,说明大家获得了对于彼此研究方法可以互相借鉴的共识。每个学科、每个研究领域在研究方法上都有其个性,但彼此之间又存在着共性、共通的一面。不过,虽然学术界获得了这样的共识,但真正进行跨界研究的研究者和形成的研究成果却比较鲜见,在外国文学研究领域尤甚。外国文学研究以围绕理论概念尤其是舶来的概念或者通过概念的拼接进行验证的研究较多,这样做不是真正将系统性的理论系统性运用于自己研究的作为。这些理论,或者准确地讲是理论概念,仅是囿于文学研究领域本身,而跨界借用理论框架和工具的研究却较为鲜见,通过DeepSeek的“辣评”可窥见这些端倪。
跳出外国文学研究界如何进行跨学科研究?我们可借用译者行为研究的一些分析方法,如“文本—行为—社会”三位一体的方法来解读文学文本,采取外部研究和以人为本的动态研究路线,进入人学范畴、过程范畴和社会范畴等范畴。这有助于更好地解读作者和人物角色的行为并兼顾文本内部的东西。这样做并不背离外国文学研究以文本为事实的根本,但又能突破文本的藩篱,从而获得创新的视角,直至有新意的发现。研究者可根据自己的材料,多维度解读,以人为本,内外结合,在理性分析中不断逼近批评的全面性、客观性和科学性的总目标。译者行为理论是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系统性理论,可系统性地借用到外国文学研究领域,从而引发思维的创新和方法的革新。这是一个以方法为引领的理论框架或分析框架,当不以炒作和翻新概念为主要做法时,就不大可能沦为套用的代名词。
理论的生命在于系统性,与静态的、孤立的、碎片化的理论概念不同。即使原本的理论面貌是系统性的,但当取用其中的某个概念用来指导研究时,那么系统性理论就变成了碎片化的概念。在系统性将译者行为理论用作理论框架时,就要在谈完“求真”后谈“务实”,在谈完“译内”后谈“译外”,在谈完“文本”后谈“人本”及其之间的互动或者进行交叉对比。这是理论用作理论框架时所应发挥的框定作用,是系统性运用于研究和研究受到逻辑约束的表现。
所谓系统不仅是理论本身的建构和过程呈现系统性,还在于运用于研究时呈现为系统,而非摘取其中的一两个理论概念就轻易冠以理论之名。严格地讲,只要被称为理论,就一定是系统的,但不乏误解和误用,比如外国文学研究中常用的所谓陌生化理论,实际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也就是说,它是碎片化的理论概念,而非系统性理论本身。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套用理论之说甚至也不是一个切合事实的说法。
用译者行为理论
革新外国文学研究方法
在译者行为理论的指导下,译者行为研究呈现为“以人为本的互动关系研究”,更全面地讲是“以人为本的互动关系批评研究和翻译外部研究”。在这一表述中,“以人为本”“互动关系”“批评研究”和“外部研究”是关键词,它们也完全适用于外国文学研究方法的革新。况且,译者行为理论是中国本土理论,有必要在不同的研究领域进行验证和完善,并最终为不同的研究领域所用,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贡献智慧。
译者行为理论有外化性、人本性和动态性三大属性,在研究上相应指向三大路径的相互结合。除了“译”的内容外,外国文学研究也可以有相应路径的相互结合,以更好地做到全面、客观和科学。“文本—行为—社会”三位一体是宏观上的理论发展系统、中观上的理论框架和微观上的评价模式。在这一视域内审视问题,完全有望达到解决问题、解释现象并发现规律直至最终创新认识和发现的目的。
目前,外国文学研究更多地还在“文本—语言视域”打转。这不是文本细读之误,但又有囿于文本视域之嫌,因此有必要开拓视野,把外国文学研究做成跨界研究和动态研究。
DeepSeek在5节讨论后的“建议加点解药”中讲了4点内容。简单地讲,这4点都是关于研究方法的,或者说是关于创新思维和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的,是对于前3节的概括和导向,并未包括后2节的内容。
总之,根据DeepSeek的“辣评”,我们可以这样总结:要恰到好处地运用理论,鼓励创新,并要在新的、系统性的理论视野里审视问题、解释现象。当借用跨界的系统性理论而系统性地指导研究时,就会有理论思维的创新和研究方法的更新,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者不妨作此尝试。
(作者系扬州大学翻译行为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