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传承民族文化

2025-03-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坚持守正创新,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是繁荣发展中华文化的客观需要,也是推进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就高度重视民族文化建设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念、开创了一系列重大实践。他在《摆脱贫困》一书中留下了许多关于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财富,深入挖掘《摆脱贫困》中关于民族文化建设的理论创见和实践探索,对于当前守正创新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守正和创新的关系看,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民族文化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在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时,必须紧紧把握文化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对民族文化的守正最重要的是更好地进行民族文化创新;另一方面,只有在守正基础上的民族文化创新,才是一种有根基的创新,才能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在源远流长的历史融合过程中,各民族又共同缔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畲族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闽东一个重要的闪光点。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强调:“畲族文化在国内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是我们闽东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们闽东地区可以引以为荣的特色和优势。”加强对民族文化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的文化态度,后来在福州工作期间他勉励各个艺术门类创作全面发展,推动闽剧振兴,再到担任福建省委、省政府领导时推动芳华越剧团发展环境“升级换代”。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对于民族文化的殷殷深情、拳拳关爱,宣示了我们党对待民族文化的基本态度,为新时代守正创新发展民族文化明确了行动指针。新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因此,我们对待民族文化既需要在守正中赓续历史文脉,也需要在创新中谱写当代华章。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从保护和传承的关系看,充分彰显民族文化的时代价值。保护是传承的基础,传承则是保护的目的和价值所在,只有将民族文化代代传承下去,才能够让其发挥最大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文化遗产保护高度重视,每到地方考察都要参观当地的民族历史文化遗址、博物馆等,反复叮嘱要把民族文化保护好,强调要妥善处理好保护与传承的关系,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新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当前,我们要坚持保护优先的理念,运用先进科学技术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不断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加强对民族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提高对各民族文物古籍的保护、研究和利用水平。着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锐意创新的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在正本清源、保护传承中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展现永久魅力、焕发时代风采。

  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看,要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发展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民群众文化事业。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怎样建设文化不仅是闽东地区唱响经济主旋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文化建设发展要坚持群众路线,以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和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为目标,让文化做到惠民、乐民、利民。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指出,“任何内容的文化建设活动,都应注意活动的方式和手段的运用”,并在书中提出了形式多样的文化建设路径,强调文化建设在形式上要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内在统一;在广度上要有群众性,让广大群众都能参与其中;在效益上要少花钱,多办事;在内容上要符合群众需求。同时,还要建设文化站、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等,实现文化建设为了人民、文化建设依靠人民、文化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新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当前我们要依托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进一步推动民族文化建设,不断完善供需对接机制和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切实增强文化服务人民群众的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

  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看,注重加强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各民族文化之所以精彩纷呈、繁荣发展,就在于其互鉴融通的内在品质。闽东地区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发展商品生产经济的态势下,既要有硬实力,还需要有软功夫,要有“飞洋过海”的艺术。因此,在做好闽东经济改革开放的同时,要注意把握好民族文化的对外开放,要把闽东之光更大范围地传播出去。他还亲自策划、亲自推动,利用现代化传播工具,挖掘文化建设相关人才资源,拍摄《山海的交响》,通过文化宣传,让外界的朋友能够“向往闽东,热爱闽东,把心血汗水浇灌在闽东”。当前,我们要以更宏阔的文化气度、更广博的开放胸襟熔铸古今、汇通中西,从不同题材、风格、技巧等维度入手,关注人类共同面对的话题,挖掘各民族共同拥有的感情,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通过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关于民族文化的重要论述,站在民族发展的长远高度,既深刻阐明了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又深刻阐释了民族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这些要求为民族文化建设提供了“桥”和“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以更高的站位、更强的自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不断拓展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创新民族文化建设的形式,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作者系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后)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项江涛(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