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城市文学已有百余年的成长历史,它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共生发展、互相推动,形成同步对应的发展格局。诸多现当代作家深入城市的历史空间,记录其物质风景,描绘其内在肌理,透视城市人的心灵世界,沉淀下一系列显在的主题。同时,在世界性乃至全球化的维度,中国城市文学呼应了当前世界文学发展中的核心命题,在对城市多元文化的再现、对城市人理想伦理的塑造、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唤、对城市文学属性的认知等维度上,与世界城市文学积极对话,一方面支撑了当下文学精神的主体建构,另一方面也为世界文学源源不断地贡献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本范式。
顺应世界城市文学发展趋势
全球化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为城市文学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创作素材和话语资源。在这一背景下,从广义的世界文学视野考察,21世纪城市文学凸显出多向跨界的特质,涵盖跨文化、跨文明、跨媒介、跨文本等要素。城市文学的言说方向多聚焦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城市形态、社区生活、人物心灵,既展示冲突和差异,也谋求对话与融合。作家们普遍认识到,对城市风景的捕捉及呈现固然必要,也依然有效,但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推动城市文学向高级维度发展的,是要穿透城市的物质表象,揭示其背后的深层影响因素,反思城市人生存的多元状态。中国作家顺应了世界文学的这种发展趋势,更加注重作品的国际化表达和跨文化书写,至少从三个向度出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
一是通过作品反映全球化背景下城市人文生态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与挑战,积极关注城市环境、文化冲突、身份认同等话题。如城市人口结构变迁、城市生态环境变化等,构成了城市文学的重要主题,城市文本的社会意义和现实价值得以强化。二是在将城市“风景化”的过程中,将其作“空间化”的解析。如交通空间、消费空间、生态空间等,成为当前城市文学的新兴关注点。三是解除城市题材与现代主义技法的“绑定”关系,在拼贴、戏仿、变形等技艺之外,实现了对现实主义传统的再次激活。从日常生活现实入手,探析城市社会的运作流程和一般规则。凡此种种,皆体现出中国城市文学与世界文学趋势的“合流”。
近年来,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上,城市发展迈向新高度,城市文学也迎来新篇章。它涵容了世界城市文学的普遍性特点,又在立足本土话语实际的基础上,从未来城市想象、人和世界的关系、城市泛文本意识的汇入等方向上,实现了价值引领与理念创新。
以“未来城市”触发新的想象力
在世界城市发展格局的调整趋势下,中国作家对“未来城市”的想象有了新的投射点。一般而言,作家将城市作为文学客体时,无论视其为物质化抑或精神化的存在物,大都会将它置于线性时间轴上,回望其来路,展望其未来。因此,聚焦城市发展的“将来时”,探问理想化的城市面貌,就成为写作者频繁尝试且普遍关注的命题。在现代文学中,作家对“未来城市”的想象往往对标西方文明,中国城市与西方城市经常被泛化地置于“东方/西方”“落后/进步”“传统/现代”“保守/开放”的二元坐标体系内。新时期以来,这种思维痕迹依然存在。只不过,作家想象未来城市时,对照目标相比于现代文学时期,则变得更为具体。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当代文学对理想城市的诸多想象早已走出蓝图,化为现实。世界城市发展的主导性因素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由生产型转向了服务型或消费体验型。从制造“物”到关怀“人”,城市文学想象未来空间的审美生态实现了更新。基于这些背景,中国城市文学锻造未来城市的模式发生了明显变化。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作家摆脱了以西方城市作为赶超目标的思维,他们深入沉浸至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现实场景,适度调整想象的焦点,找寻叙写新经验的合适切口。创新城市、智慧城市、绿色城市在文学作品中的频繁出现,拓宽了城市文学的想象视域,彰显出中国城市追求高质量发展的理想目标。
关注人和世界语境的联系
全球化推动了城市的空间拓展和功能分化,各种新型的城市空间得以形成,记录并呈现人在建筑空间、经济空间、科技空间内的活动轨迹与生存境遇,反映城市空间及社会结构变化,缔结“人—城市—世界”的动态联系,构成城市文学的长效发力点。诸多作家意识到,人与城市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双向对应,中国不同地区发展的差异性,以及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都对作为单一个体的城市人生存产生实际影响。
一些城市文本旨在关注人口流动引发的变动体验,包括对“由乡入城”这一城市文学传统主题的复现,同时也包含对人在不同国家、异域城市之间迁徙经历的记录。如邓一光、徐则臣等作家,较为集中地叙写了城市新移民的生存状态。很多“70后”作家则通过绵密的“县城叙事”,展现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人性百态。再有,“新南方写作”观念辐射下的作家群体,自觉将南方城市的生存经验同海外生存体验对接,在流动中识别个体和城市,显扬城市文学的世界性特质。
还有一些城市文本触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关注城市劳动者的生存境遇。作家理性调用全球化理论信息,集中关注中国劳动者与世界宏观经济格局的关系脉络,考察在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经济转型过程中,劳动者是否拥有与这种转型相匹配的获得感和提升感。人与经济体制不再是“人与本土企业”的单向对应,而是延伸至人和本土现代化语境及全球化语境组成的共同体之间的联系,强调的是城市劳动者同多重经济样态结成的复合式关系。
城市文学的价值更新
随着媒介融合思维、跨文体意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中国城市文学步入跨界融合的泛文本时代。传统的纸质文学作品与电子书、自媒体创作、音乐、绘画、电影等新媒体形式持续互动,丰富了城市文学的表现形式,拓宽了其受众群体和传播幅面。泛文本意识的汇入,切实拓展了城市文学的体量规模。不同文本彼此渗透、相互对话,摹写城市文化的多层次样貌,为城市文学带来了新的生长点。
除了泛文本要素的碰撞融合,城市文学还在历史书写的维度上呈现出新特征。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近期大量涌现的城市传记类作品,如《北京传》《南京传》等文本,广泛引发国内外城市文学及文化研究者的关注。作家们将城市理解为具有独立生命力和蓬勃精神力的个体,从厚重的历史中找寻现代城市文化的传统根基,深入挖掘本土城市的文化内质,并关注其在全球化语境中的命运,从适应未来变革的层面,实现了城市文学的价值更新。
作为世界城市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城市文学生动展现了城市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变化和城市人的实感体验,在主题与内容、视角与结构、技法与形式上实现了同世界城市文学的融合,涌现出一系列兼具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在吸收世界性文化理念的过程中,中国城市文学也在向世界传达着中国的城市文明观与文化价值观,如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城市同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城乡融合发展的思维等,从价值维度彰显了中国城市文学的独特性,也为世界城市文学探索城市精神、应对文化同质化风险、探寻城市文学的本土根脉提供了中国话语和中国经验。
(作者系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