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组合构造拓展诗词审美空间

2025-02-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汉字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的表意文字体系,天然蕴含着丰富的组合可能性。正是注意到汉字这一独特的构词潜力,中国古代文人开始尝试利用汉字的这种特性,在书写诗词时努力拓展出唯美深沉、情感充沛和意境深远的意象空间。诗词创作过程中的汉字组合构造方法,即作者以组合构词及构造短语和句子的方式,通过汉字独特的音韵特点和表意功能巧妙组合成不同的字词、短语,创造出富有层次感、想象力和感染力的诗句。通过历代文人的长期实践与不断创新,汉字组合构造的技巧与艺术表达愈加炉火纯青,成为中国古代诗词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采用叠字渲染气氛

  叠字,即将两个单字重叠起来,使原本较为单一的语义附带上被丰富和强化的情感氛围。叠字的运用能够营造出更加生动的情感氛围和更加深邃的意境,从而使读者更具在场感地体会到诗人所力图传达的情感内涵。

  以《诗经·采薇》为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其中的“行道迟迟”,如果“迟”只用单字,改为“行道迟”,那么读者只能在表述中了解到“行路缓慢”这一字面语义,对此的感受停滞在认知的范畴;但将“迟”字叠加,变成“行道迟迟”,那么征人在返乡途中那种脚步沉重且迟缓的感觉就被带出来了,读者的感受开始升华到情感体验的范畴。前几句的审美效果亦复如此,“杨柳依依”用叠字把离家时村口杨柳的轻柔摇曳之态生动呈现,而“雨雪霏霏”则把此刻路途艰难迷茫的场景勾勒出来,都赋予所描绘场景以生动的情感意味。且“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的两相对比,进一步深化了“行道迟迟”那种沉重与沧桑悲凉。汉语的奇妙之处即在于此,仅仅叠加了几个字,就让诗词文本所包含的意象世界以更立体、在场化和气氛化的形式呈现出来。

  后世诗词也依循着这一创作路径,相应的诗词案例不胜枚举。如汉代《古诗十九首》里的《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里,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陶渊明《停云·其二》:“停云霭霭,时雨濛濛。八表同昏,平陆成江。”北朝民歌《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晏殊《无题·油壁香车不再逢》:“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这些作品都是以叠字的方式为意象世界拓展出更为广阔而深邃的审美空间。

  通过偏正结构强化词汇表现力

  偏正,即在单字名词之前增加形容词,让原本不带情感色彩的单字名词变成萦绕着特定审美气氛的复合名词。这样的偏正复合名词置于诗句之中,与上下文形成呼应之后,能够营造出独特的审美氛围,进而构建出深远的意境。

  该方法自晋宋开始兴起,到唐代逐步繁荣起来且渐成一种中国诗词创作传统。如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里的“孤帆”“远影”“碧空”,“帆”只是物象,但“孤帆”成为附带孤独气氛的意象,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孤独感。同样,“远影”让原本平淡的“影”具有了纵深感,短短两字就让读者仿佛看到画面动了起来。而“碧空”则给单调的天空染上了澄澈的色彩,给人一种辽阔空灵之感。

  其他作品如刘长卿的“寒渚一孤雁,夕阳千万山”(《秋杪江亭有作》),就是将“寒”嵌入“渚”一词,将“孤”嵌入“雁”一词,于是“寒”构成了“渚”所处的气氛,“孤”点明了“雁”的孤寂之态。张若虚的“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春江花月夜》),隐没在茫茫海雾中“斜月沉沉”,带着它的冷色调出场,读者念及“碣石”与“潇湘”两地相隔遥远,顿生一种苍茫浩渺之感。晏几道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用“微雨” 营造出轻柔、细腻的氛围,又用“落花” 增添几分凄美、惆怅之情,给人一种忧伤而又唯美的感受。使用此法的诗词不胜枚举,正是这种构词方式在字里行间营造出了引人入胜的审美气氛,让诗词文本中的意象世界变得愈加生动、饱满,富有层次感、表现力和感染力。

  借助组合短语形成情景呼应

  叠字和偏正都是构词的方法,但单独的词汇无论是在情感张力还是在叙事完整性与连贯性方面都显得有所欠缺,于是历代文人开始尝试将词汇组合为短语的方式来丰富和强化诗词的表意与意境构建。这方面较有代表性的,有数量结构、并列结构和补充结构等。

  仍以前述《秋杪江亭有作》为例,采用偏正结构构造出的“寒渚”“孤雁”“夕阳”等词虽唯美,但缺少叙事性,将这些词再以短语的形式构造起来之后,叙事性与画面感便得以增强。在“寒渚一孤雁,夕阳千万山”中,“一孤雁”和“千万山”这两个数量结构的词以句子的形式形成鲜明对比,“一孤雁”描绘出孤雁在天地间的渺小,而“千万山”则突出了群山的广袤。通过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孤雁在宏大天地间的孤寂处境,进一步揭示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落寞。类似的如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凉州词》),“一片孤城”与“万仞山”的对照,将边塞地区的荒凉孤寂以及戍边将士所处环境的艰苦都真切地展现出来,使得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更加鲜明、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外,还有补充结构、并列结构等构造短语和句子的方式。补充结构即通过动作或状态来补充完善整体情景的细节和内在逻辑关联部分,从而让诗句的情感表达与画面构建得到渲染、深化,更便于读者深入体会诗歌的内涵与情境。如杜甫的“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发潭州》),其中的“醉”补充说明了夜里饮酒的状态,“行”则补充了拂晓时的动作,而具有时间跨度的两者又形成了对照关系,一同构成了富有叙事性张力的画面,将他暮年漂泊、壮志难酬的落寞以凝练的笔触表现出来。并列结构即由两个或多个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词汇并列组合成短语和句子,使诗词在有限的篇幅内涵盖更多的关联性意象和元素,赋予诗词一种彼此交织、相互映衬和内在呼应的节奏感。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一句就连续使用了多个并列结构的词,如“枯藤”搭“老树”、“小桥”搭“流水”等,通过这些词语的并列组合,描绘出漂泊天涯的深秋晚景,将诗人羁旅漂泊的惆怅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认识常被视为科学研究活动的目的所在,但对于审美而言,认识只是起步,还需要通过“概念意义”引出更具感染力和想象力的“审美意味”。当念出单字时,只能直观字面语义,而且这种语义往往缺乏真实语境中的感情色彩,显得较为单调和苍白,使读者只能抵达“概念意义”。而组合构词的作用就在于能让读者进而抵达“审美意味”,获得更为丰富、真切和深刻的情感体验。读者在阅读诗词遇到组合构词时,往往需要停顿下来,在短暂的延时中沉浸于一种充满浓郁诗意的氛围。这不仅在情感上增加了读者感受意象世界的相应时长,也拓展了读者思考问题的空间。于是这种构词法就通过创造与诗词题旨相契合的意象,以有限的、“实”的词语去自然流畅地召唤出充满各种可能的、“虚”的情景,给读者带来一种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心灵触动效果。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传统意象理论的现代阐释研究”(20BZX131)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崔晋(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