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策划·文学】学者笔谈·2024

2025-01-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乙巳将至 小愿稍陈
  乙巳将至,年内有数事可期,兹分述如下:首事,随笔集《雪地走橐驼》(中州古籍出版社)已付梓,不日将面世。该著作集纳近年报刊短文序跋若干,又加数篇新撰文章,分为四辑,曰亲友师长、文史漫议、史诗内外、非遗杂说。“橐驼”二字,用为符号,略表作者与蒙古民族及文化之关联。【阅读原文】
学科坚守中的遗憾——2024年岁末随想
  导师希望我对古今希伯来文学有总体把握,而不要满足于完成一篇博士论文。那四年,我可以说是本科、硕士、博士一起读,虽然辛苦,但时常感受到思想的升华和治学的乐趣。【阅读原文】
以苏轼度量中国——我的东坡年
  近年来,我偏爱以“苏海”二字,来概括苏轼的地位、成就与影响。“苏海”即苏东坡之海,正好可以喻指苏轼其人其作那种海涵地负、海纳百川的浩瀚气象。这种气象,非海不足以言其大,非海不足以言其深,非海不足以言其广。【阅读原文】
 
全球人文的视角
  2024年即将过去,我们将迎来新年的钟声。回顾即将过去的一年,一系列国内外大事频频发生,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不可能不影响我们人文学术研究,尤其是国际人文学术交流。作为一位人文学者,我更关心的是中国的人文学术在过去的一年里取得了哪些进展?它在新的一年里将会有哪些突破?【阅读原文】
激活学生们的审美经验
  作为教师,只有执着地坚守正确的学术立场和学术方法,不断地用不同的学术形式,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性和学理性作出阐释,特别是,用当代作品审美经验进行分析,才能激活学生们的审美经验,在对鲜活的当代审美经验的分析中,证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阅读原文】
重新认识文学的时代性与经典性
  网络文学引发的当代文学变革、中国文学向何处去、如何看待文学产业化、网络文学是否有可能经典化等各种讨论,实际上是中国当代文学必须经历的一场涅槃,这已经不单单是文学内部机制的变革,而是一场“文化狂飙”,其史学意义不逊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爆炸”。【阅读原文】
尝试将理论的灰度调亮一点
  网络文学海外传播是当下的热门话题,我或许该做 “翻译”——用通俗的表达把前辈和同仁们的高深学问“翻译”给普通读者,尽量让文章简短、浅显、活泼,让“灰色”的理论多一点温度和亮度,也算不负自己的爱好和坚守。【阅读原文】
小鱼儿偶尔冒个泡
  “字字看来皆是血”,这是脂砚斋本《石头记》开卷题诗。“字字”皆是“血”,是说以痴心在“石头”上书写的著作,蕴涵着无尽悲欢,呼唤着能够在“字里行间”看到斑斑青春“鲜血”的“知音”。可是,在我看来,此诗也可借以说明,对于常常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汉字,不仅每个字都是一部文化史,而且,其中潜藏着的,乃是中华文化之血脉,是中国人心灵之特殊图象,用心谛视“字眼”,可以回归中华文明之家园。【阅读原文】
我的2024
  2024年,我提出了有关思维方式研究方面的两个命题——“统绪意识”和“象喻批评”。虽然对于相关问题的研究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但两篇文章的发表恰好是在2024年。因此,在我有关思维方式研究的经历中,2024是一个有意义的年份。【阅读原文】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