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承志
秭归县委党校研究员,武汉大学特聘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级教学督导、客座教授;三峡大学兼职教授;省级非遗传承人。中国屈原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主讲《传承屈原廉政文化,投身民族伟大复兴》在“学习强国”播出。常年主持端午文化节祭祀屈原(龙舟)仪式,赴北京、重庆、台湾彰化主持仪式;多次担任央视国际、新闻等频道端午节直播现场嘉宾解读端午习俗。
三闾骚坛探秘
郑承志
清桐城派代表人物、曾任台湾兵备道、两淮盐运使、广西按察使的诗人姚莹,在其《秭归》诗中云:“琵琶远嫁灵均放,辞客年年吊秭归。”这说出秭归的两大历史人物——屈原和昭君。也道出屈乡端午的一大特色——辞客纷至沓来赋诗吊屈公。
不知姚莹是否知道,在秭归赋诗悼屈公的不仅有陈子昂、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陆放翁......还有一个历史悠久、组织严密、成员众多、作品丰富的神秘组织——三闾骚坛。
三闾骚坛以屈原诞生地秭归县三闾乐平里一带为总坛,辐射甚广、影响深远。
三闾骚坛之秘,一在历史成秘。
目前有人将其追溯到唐代以前。因无确证,余认同明末之说。
乐平里谭氏族谱记载,明代谭氏自江西迁湖广,因拜谒屈公而弃舟穿七里峡至乐平里。又因此地三闾八景、五指奇峰、骚坛神韵而定居,世代守望相护。
谭氏自此为乐平里望族。多任社长为谭氏,如谭启文(1836——?)、谭启富(1840——1896)、谭景福(?——1919)、谭光沛(1919——1991),当今之谭国峰、谭国翠、谭家荣、谭家臣等均为骚坛重要成员,亦诗歌活动多次被央视或直播或录播。
乐平里谭氏宗祠楹联道:祖宗来自江西,慕三闾风景、五指烟霞,钦仰大夫先屈子;
嗣孙守成湖北,绵千秋俎豆、万古馨香,堪羡公爵迈邢侯。
文革期间,三闾骚坛活动一度中断。
1982年三闾乐平里农民诗人谭光沛、杜青山等重整诗社。迅疾走出七里峡,扩大到全县范围,形成了一个以三闾农民诗人为主体,全县诗歌爱好者共同参与的民间诗社。
是年端阳,“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邝副部长、作家李晓明到会祝贺。其后,《中国农民报》《文汇报》《湖北日报》《新观察》《瞭望》《诗刊通讯》等报刊先后刊登消息、照片和介绍文章,有19个省、市、自治区的诗人学者与诗社书信联系,交换诗作,寄赠书刊”(《秭归县志》1990年版)。
自此,近四十年未曾中断。
三闾骚坛之秘,二在成员之谜。
骚坛之诗人,并非秀才,亦少进士。白天衣衫褴褛、食不果腹、挥舞锄头耕耘大地,与他地农民并无差异;农闲慢条斯理、腹有诗书、搅动笔墨书写春秋,俨然屈公再世谱《离骚》。其日常交谈,即便家长里短、生活琐事,亦常夹杂成语及雅词。
此类人员,多被称为“先生”,颇为推崇。
改革春风吹拂,骚坛再度兴盛。其成员已不限于本地农民,而且吸纳了周边兴山县、夷陵区等地农民参与,本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甚至台湾地区、美籍华人亦有参与。
三闾骚坛之秘,三在活动之秘。
其集中活动多在每年端午。社员沐浴更衣、携带诗作与祭品,怀揣虔诚,齐聚屈原庙或屈原祠举行诗会。
诗会之前必有隆重招魂仪式。诗社理事会主持,分大招魂、小招魂。一时器乐声起,或长号震天、或细乐如泣,或奏《招魂》以缅怀屈公,或端阳腔以讴歌新时代。社员一一在屈公塑像前行叩拜之礼,敬献礼品。
后撤肴焚文,步入骚坛大厅,或于天井亭院比文赛诗缅怀屈公。
赛事之秘,更为人称道。其一在于楚调吟唱。作品多为格律诗或填词。诗在优劣,不仅在作品本身,亦在吟唱。有拉长声调如泣如诉,其凄令人泪目;有声如洪钟、动人心魄,如《国殇》再现......其二在斗诗。格调高否?韵脚合否?情感真否?演绎当否?都有人批评指正。有时甚至脸红脖子粗。但意见确定,必互有进步,绝无记恨。
午时,社员继续集中把酒吟诗唱和。兴之所至,至夕阳西坠,甚或飞廉将至,方依依惜别。
这种别具一格的端午习俗,激励着这些“泥巴腿子”诗人在农忙之余、婚丧之日以诗为伴。
三闾骚坛之秘,四在交往之秘。
此间农民诗人或鲜有走出七里峡或南津关。但其交往却极度不凡。全国各地诗社和著名诗人如余光中、流沙河、公刘、李瑛、舒婷、刘不朽、管用和等多有唱和。
三闾骚坛之秘,随着改革开放而为解。三闾遗风,延传千年而不竭。散落田间地头之屈骚余韵,解读千古诗人投影,唱响百姓爱国诗韵。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