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民间文学学科发展新机遇

2024-04-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4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公布《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面增设三个二级学科,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民间文学”时隔27年重回二级学科的队列。

  民间文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人文学科,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眼光向下”的学术革命。1949年之后,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民间文学创作作为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民众智慧的思想结晶,在集体与传统的界定、民族精神的提炼等问题上贡献卓著。1978年以来,民间文学的复兴进一步加快了民族国家话语体系的理论建构,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文化复兴、村落保护、乡村振兴等方面均有杰出贡献。
  1997年,教育部调整研究生学科目录时取消了“中国民间文学”,将原有学科一分为三,即中国古代文学(含民间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含民间文学),以及社会学一级学科下新增的二级学科民俗学(含民间文学)。但实际上,此举也造成了民间文学在研究生招生工作中既无名也无实的尴尬境地。因为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不再纳入考核目标,导致各校中文系在课程开设、科研交流、学位归属、人才培养诸方面都陷入了极大的困境,能够招收民间文学研究生的学科点寥寥无几,原本生机勃勃的民间文学学科建设出现了严重滞后的局面。
  本次民间文学的回归,无疑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人文学科专业目录调整中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文艺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强调《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史诗文艺精品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所谓民间文学,就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创作、传播、传承的文学,一般是以口头文学的形式流存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民间文学是最具人民性的文学样式,是我们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坚实基础,也是建设新文学不可缺少的源头活水。民间文学不是旧日古董,而是与时俱进的鲜活文艺。在互联网技术和融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民间文学在新媒体上获得了巨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网络流行的各种民间话语、民间舆论等无版权诉求的民间创作,这些新的文化趋势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本次发布的“专业简介”对民间文学的定义、分类、方法、目标都给出了明确的界定,确认其分支学科包括神话学、故事学、传说学、歌谣学、史诗学等。从学科历史和特性而言,民间文学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学传统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学科内涵及研究内容跨越了民族和国家,民间文学注重人类的共同关切,表达人类的共同愿望,既是超越中外、全人类共享的文学形态,又是民族核心价值观的优良载体,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适合国际文化交流,以“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与互鉴。这一新界定,正是在融入了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讲好中国故事”的伟大命题基础上的一种文化调整,更加突出了民间文学的民族特性与文化发展方向,强调民间文学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价值观载体、文化交流通道的重要作用,将民间文学研究从中华民族拓展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视野。
  民间文学的兴起是“重铸民族魂”“中华民族复兴”整体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在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是世界上民间文学创作最丰富多样的国家,这一知识宝库是我们傲立世界文化之林的坚强基石。目前我国在史诗研究、故事研究等领域均有相当国际影响。民间文学最有希望在国际人文学界建立起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新的民间文学学科简介进一步将文学研究放到了大众文化与基层实践的实操层面,更加注重民间文学“到群众中去”的一面,将民间文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通俗文学、戏剧影视和数字时代的网络文学研究,将就业范围拓展到基层文化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乡土教育、文创产业、旅游开发、社区文化工作等方面。主动将理论建设置身于民众的文学实践当中,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巩固民间文学的学科地位,提升战略地位,也将世界民间文学纳入新的学科建设规划之中,既扩展了研究边界,也使研究视野和方法得到进一步更新。
  过去27年间,广大民间文学工作者对民间文学不离不弃,辛勤劳作,默默耕耘,产出了一批又一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坚韧的学科共同体,每一位民间文学工作者都在用自己的工作为学科正名。尤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云南大学等一批著名高校、科研院所,一直保留着专门的民间文学研究机构,坚持不懈地培养中国民间文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这也为民间文学的回归奠定了深厚的学术基础。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于“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指导意见,为民间文学的顺利回归创造了社会文化的大气候。回顾民间文学的学科发展史,假如没有顾颉刚、钟敬文、刘魁立等一大批学术前辈前赴后继、不断完善学科建设的努力,没有广大民间文学工作者不离不弃的学术坚守和不断累积的丰硕成果,民间文学重回二级学科就不可能得到学科评议组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也不可能有今天民间文学的顺利回归。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编辑:李培艳(报纸) 张黎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