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重要政治优势。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从“宣传思想”到“宣传思想文化”,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大学既是文化的存在,也是文化的重要承载主体;既是文化的生动体现,也是文化传播的关键途径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源泉。新时代大学宣传工作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以文化为主线和统贯,实现其植根文化传承创新、深耕文化以文载道、传播文化化成天下的重要功能。
文化传递人文精神
体现道德规范
文化标识彰显民族身份并诠释传承民族传统价值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类历史的漫长进程中,各民族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标识的文明。从独特的语言文字到神圣庄重的仪式庆典,从约定俗成的传统习俗到别具一格的特色服饰,从绚丽多姿的艺术作品到独具匠心的传统技艺,从风味迥异的饮食文化到源远流长的宗教信仰,丰富多元的文化元素相互交织、彼此融合,共同勾勒出一个民族独一无二的身份轮廓和独特地位。同时,每一种文化都深刻蕴含了所在民族或国家的核心价值观、道德观念和精神追求,是民族成员共同遵循的行为圭臬和精神指引,并持续塑造着群体成员的思想方式、行为习惯以及人生态度。
文化见证民族历史记忆并凝聚社会力量推动社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思想上精神上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是内在的强大的持久的。”文化可能因为战乱、文字的消失等因素而中断,但文化元素,如古文字、神话传说、古建筑等,可以照亮民族、文明历史延续与传承的道路。文化因其思想性、精神性、规范性而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共同的文化基因促使社会成员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促进社会内部的团结,提升凝聚力。当人们共享着相同的文化信仰、传统习俗时,更易于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并凝聚成强大的社会合力。
教育承载文化传承使命
文化是教育最深刻的内涵,文化的延续为教育提供了丰富内容和深厚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文化拥有深厚的历史根基与广泛的社会心理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传承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中国古人首次较系统表述文化概念时便赋予了其“以文教化”“文治教化”“人文化成”等意蕴,鲜明体现了文化对于社会和人的教育、引导作用,“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则清晰表明文化不仅是知识与艺术的载体,更肩负着塑造人格、传承价值观、启迪智慧的神圣教育使命。
教育始终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教育究其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而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千百年来,教育筛选、传承、保存和更新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而文化的发展也影响着教育的变革和进步。中国教育体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之间存在着紧密且深厚的依存关系,从古代充满人文气息的私塾、书院到现代学校教育,中国教育体系一直肩负着传承优秀文化的重任。儒家经典通过教育体系代代相传,从先秦散文到唐诗宋词,从古代历史事件到传统道德观念,都是中国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们通过教育在学习中与中国古代文人对话,并深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文化的延续为教育提供了丰富内容,文化已成为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最重要的属性,支撑着当今大学的育人理念与发展方向。
新时代大学宣传工作的文化属性
文化价值是宣传工作“看不见”的手,大学宣传工作应充分发挥文化价值导向的隐性调控机制与功能。文化始终引领着宣传实践的价值取向与话语建构,大学的宣传方向受深层次的文化观念和大学精神支配,新时代大学宣传需要跳出简单的“信息发布”或“形象塑造”层面,将其视为一种在文化价值的引领下文化生产、传播和再生产的过程。它既受大学自身文化传统的影响,又主动参与构建新的文化生态,最终服务于大学的核心使命——知识传承、价值引领和社会服务。
文化逻辑是宣传工作的深层逻辑,大学宣传工作应始终坚持文化建设与传承的初心。最好的宣传应该是能让被宣传的对象沿着你所希望的方向行进,而他们却认为是自己在选择方向,这就要在实践中遵循“看不见的宣传”理念,更好地在把握时度效上下功夫。大学宣传工作的文化逻辑表现为意义建构,宣传通过校训、仪式、榜样人物等符号化手段将抽象的文化价值观转化为可感知的意义体系,通过“榜样叙事”潜移默化塑造行为规范,引导师生形成文化认同;同时,当大学主体间发生意义或认知冲突时,文化逻辑将发挥系统调节功能,文化共识往往能够成为平衡各方诉求的隐性准则。凝聚师生,是大学宣传工作的主体出发点,从根本上说依赖于宣传工作的文化逻辑。而在当代大学面临流量焦虑与技术异化的困扰时,唯有坚守大学的文明使命与精神传统,回归文化初心,才能真正实现价值引领的功能。
构建主流价值与
大众传播的对话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之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文化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也是大学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高等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创新的源泉,必须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新时代大学宣传工作,应当对构成自身特性与个性的价值元素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积极推进将国家文化、民族文化、大学元素深度融入课程体系,强化文化理论知识的教育教学,使师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脉络,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优秀的校园活动是大学宣传文化的具象化实践,大学宣传工作应主动联动各方资源,精心打造艺术审美、文化体验、文化课程等多元融合的育人场所,营造“真、善、美”的浓厚文化氛围,切实推动学生从单纯的“有知识”向内涵更为丰富、层次更高的“有文化”的深层次转变;通过举办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且富有深厚中华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文化魅力;通过大学公开课、大师论坛等品牌活动突破校园边界,向社会传递大学的精神气质。让宣传不再停留于话语层面,而是通过参与者的身体力行,实现文化价值的真正内化与传播,是宣传价值的真正体现。
(作者系四川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