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国家治理意蕴

2025-08-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国家治理思想,这些思想为开创古代盛世奠定了思想和文化基础,成为中华文明的显著标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需要把中国传统国家治理的精神标识进行创造性转化,赋予新时代的内涵。
  “大一统”:凝聚国家治理共识
  “大一统”的表述最早出现于《公羊传·隐公元年》,其中载有“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大一统”最早表达的意思是指国家有一个“形而上”的本体,是一种超越实体的价值存在,后来才用来表述“以中央权威为核心、以文化认同为基础、以国家统一和疆域完整为表征”的政治体制和治理状态,“大一统”成为中华文明的政治理想和精神标识。在中国古代,“大一统”是一个朝代兴旺的标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今天,“大一统”的精神标识成为我们凝聚国家治理共识的文化符号和载体。在今天的中国国家治理中,“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中央要有权威,否则就会一盘散沙,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改革发展都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这是凝聚国家治理共识的主体性基础。在此基础上,还要做好“凝心铸魂”的工作,“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实现党的主张、国家意志和人民意愿的高度统一,“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
  “民惟邦本”:彰显国家治理价值
  “民惟邦本”最早见于《尚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儒家对这一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孔子提出“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贵君轻”说。“民惟邦本”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国家与人民的关系,虽然中国古代的“民惟邦本”思想并不是认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而是维护统治阶级统治的言说,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君主的荒淫和恣意,缓解了阶级矛盾,为古代盛世的形成奠定了价值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把实现人民利益作为国家治理的价值追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指出要“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把人民作为服务的对象,更把人民作为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决定性力量,把人民作为国家治理主体,紧紧依靠人民治理国家。
  “德法共治”:统合国家治理方式
  德治是中国古代的治国理念,早在周人推翻殷商统治、建立政权之时,为证明政权的合法性,就提出了“以德配天”的思想,提倡“明德慎刑”“为政以德”。孔子进一步阐释了德法关系,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后经法律儒家化改造,《唐律疏议》最终确定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礼法合一”的国家治理模式,并为之后的历代王朝所尊崇。“德法共治”“德主刑辅”成为中国古代国家治理又一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德法关系问题,指出“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法安天下,德润人心”。这要求在国家治理中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法治的运行提供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同时,也要注重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法治建设全过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就是要求法治不仅要强调规则,更要浸透向善的价值,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法治力量。
  “革故鼎新”:激发国家治理活力
  “革故鼎新”最早见于《周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后演化为成语“革故鼎新”,表达了中国古代除旧布新、改革创新的理念。商汤在位之时,为时时警醒自己,就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刻在“盘铭”之上。《诗经·大雅》中也有“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记载。这种自强不息、勇于变革的创新精神融入中国人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勇气和决心推进改革,从“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变革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正是对中华文明“革故鼎新”精神的继承和延续,为国家治理注入了强劲的活力和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国家治理要获得不竭动力,必须将改革进行到底。
  “家国情怀”:激励国家治理主体
  西周时期施行宗法分封制,使得“天下”“国”与“家”紧密结合,形成了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和政治理念,也正是这种政治制度孕育了人们的“家国情怀”。儒家经典《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孟子》也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中国古人的政治理想,这种精神理念经士大夫阶层的发挥和发扬形成了“家国情怀”,表达了中国人“天下大事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家国情怀”作为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早已浸透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田,滋养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为了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有一个美好的家,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舍小家,为大家”,不惜牺牲生命捍卫共同家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勇气和决心迎接新的挑战,带领全中国人民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迈进,谱写出“家国情怀”新的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
  (作者系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教授)
【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