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

2025-04-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5年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家京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的回信中指出:“新起点上,希望你们传承前辈名家优良传统,践行艺术为民,坚持崇德尚艺、守正创新,让京剧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为繁荣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离不开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新时代新使命,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紧扣时代脉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承续传统艺术与展现新时代精神气象有机结合,使艺术持续焕发独具中国特色的时代光彩。
   弘扬时代精神
  艺术反映时代。“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时代是艺术的土壤,艺术是时代的镜子。笔墨当随时代,艺术家以他们的笔触记录时代巨变,描绘时代变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艺术作品都记录着当时的社会风貌、文化思潮与人们的情感状态。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批判反动派侵略者以鼓舞士气,抑或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赞美工人的劳动场景,还是反映改革开放以后打开国门、面向全球化视野的主题艺术创作,都是根植时代、反映现实、观照现实、紧扣时代和社会发展脉搏,聚拢民心所向。武石1957年创作的《最后一根钢梁》以宏大的工业元素为题材,采用写实的手法定格武汉长江大桥合龙最后一瞬间的壮丽场景,鲜活地书写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艺术引领时代。“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在人类发展的重大历史关头,艺术总是以独特的方式“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筚路蓝缕、浴血奋斗,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作为民族文化的建设者、时代精神的引领者,广大文艺工作者感国运之变化、民族之复兴,用艺术创造标识社会历史发展与时代进步的方向,在时代变幻、风云激荡中绘就时代精品力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敢为人先奏响时代主旋律。1940年,唐一禾以艺术为刀锋创作的布面油画《七七的号角》,以学生组成的文艺宣传队走上街头进行抗日救亡宣传为主题,展现了时代热血青年的精神风貌,激励更多的青年人投入抗日洪流,折射出民族危机的加深、救国图存的悲愤与急切,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与价值引领作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艺术创作的主旋律。
  其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人民是文艺之母,人民的艺术离不开人民生活的滋养,人民生活是一切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艺术的真谛在于对人民的凝视与共情。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广大艺术工作者只有扎根人民,深入人民生活,倾听人民心声,感悟人民的悲欢冷暖,才能让栩栩如生的人民形象成为“画中人”,才能让丰富多彩的人民生活成为“画中事”,丹青史诗才能获得真实的呼吸感,才能具有深沉的艺术感染力与隽永的生命力。“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许海刚,这位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艺术大家,40年来不顾严寒酷暑行走中国大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表现生活,笔下的“大美中国”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连续三年春节深入甘南地区搜集素材,绘制出反映藏族人民幸福生活的一系列优秀作品。水彩画《亮宝节上的人们》斩获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金奖,这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践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导向的生动实践。
  其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动力所在。新时代中国社会全面发展,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要“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一方面,要以艺术之笔全方位全景式描绘新时代的恢宏气象,在品质提升中描绘幸福图景,建构新时代审美风尚。创作是中心任务,作品是立身之本。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以艺术家的丹青妙笔为人民放歌,努力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要以生动的笔触,面对当下异彩纷呈的中国面貌,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使人民精神生活迈上新台阶,提升人民文化素养。另一方面,要以艺术设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时代,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到美丽乡村建设,社会各个层面都产生了更广泛的审美需求。在具体实践中,可以把艺术元素应用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生态环保、工业产品和生活产品设计、轨道交通设计、国家顶级赛事、国际文化交流等涉及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建设的特大工程,谱写美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图景。
    坚持守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艺术创作在新时代肩负着重要使命,既要坚守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之“正”,又要勇于开拓创新,攀时代文艺高峰。唯有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唯有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是艺术创作的灵魂,创新是艺术创作的不竭动力。艺术工作者要在守正中坚守初心,在创新中砥砺前行,以艺术之笔抒写新时代新华章。
  其一,坚守艺术正道,赓续中华文脉。“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是艺术创新的重要源泉。五千多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丰厚滋养,构成了我国艺术发展的坚实根基。新时代以来,广大艺术工作者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从悠久灿烂的历史文脉中挖掘资源、吸收养分,把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有机结合,创作了一批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作品,讲述了中国故事,彰显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的诸多作品,就以艺术的形式展现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历程。行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大道上,艺术创作要大力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积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创作手法上有机结合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化元素,以“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的中华美学精神创作出一批植根中华文化沃土、展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品力作。
  其二,创新时代文脉,攀登文艺高峰。当前中国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为艺术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是推动艺术发展的动力。要以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善于创新的能力推动艺术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让文艺百花持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首先,要有勇于创新的精神,“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艺术大师徐悲鸿开创性地将中国传统美术与西方美术的写实风格融合,其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创造出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其次,要善于创新,“大胆探索,锐意进取,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进行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这从根本上注定了要提高艺术原创力需要立足中华文明,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进而催生出一批既符合中华神韵又符合当代审美趣味的原创性艺术经典。最后,以科技创新为引擎赋能艺术创新,“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的《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美术里的中国》等节目,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化沉浸式体验技术,使深藏美术殿堂的静态图像活起来、动起来,让艺术作品在科技、数字化时代获得新的生命,展现了历史文化之美、红色文化之美、社会主义建设之美、改革创新之美、民族伟大复兴逐梦之美。这也印证了文化创新创造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趋势。新时代,我们既需要坚守艺术之正,让艺术作品拥有深沉的力量与永恒的魅力,也需要开阔眼界,关注科技的新发展与新应用,主动适应数字化技术带来的环境之变。
  (作者系湖北美术学院党委书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