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坚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统领哲学社会科学

2023-09-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在全党上下正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哲学社会科学战线必须学习在前、思考在前、研究阐释在前、贯彻落实在前,坚定不移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统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争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着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奋力开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新局面。

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实践是检验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理性的理论基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决定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建设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要聚焦中国问题、中国实践,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吸收人类文明成果,构建集继承性、民族性、科学性于一体的三大体系。在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哲学社会科学指导思想的问题上,绝大多数专家学者的认识是清醒的、态度是坚定的,但也有部分专家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实践证明,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特别是在中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在大踏步地迈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离开马克思主义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就会迷失方向。进入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只有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引领下,才能科学研究阐释这个伟大时代的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思想动力,为全球治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跨越、发展和进步,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创新和思想解放。我们党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在新中国成立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时期,都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进入新时代,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健全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不断壮大研究队伍,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深入研究和回答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道路上党和国家发展和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推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不朽贡献。

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一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已基本确立,但还存在一些学科设置同社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学科体系不够健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比较薄弱等亟须解决的问题。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课堂、进教材,入脑入心,解决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学科中存在的“失语”“失踪”“失声”问题;要加快完善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人口学、宗教学、心理学等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要坚持体现特色、结构合理、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的原则,注重发展优势重点学科;要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要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努力开创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相互促进的学科建设新局面。二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学术体系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重要基础,包含理论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体系。理论知识体系侧重于概念、思想、理论、观点、学说、知识、原理等方面,研究方法体系强调解题思路、策略、技术、程序、工具等方面。每门学科都有自成系统的学术体系,各门学科的学术体系共同构成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体系。要坚持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瞄准学术前沿,着力提升原创能力,着力推动重大理论、观点和学术思想创新,着力提高学术品质、学理厚度,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科学的、专业化的学术命题、学术范畴、学术观点、学术思想,注重构建基本理论,提炼标识性概念,努力形成自成一体的知识体系、理论体系,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理论,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术体系。三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话语体系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话语表达。要坚持建立、熟悉、贯通和发展学术话语、理论话语、智库话语、国际话语等话语体系,每门学科都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和范畴,都要着力构建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展现出中国学术话语的特色和优势,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声音还比较小、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局面。要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

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一是必须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全面领导。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必须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全领域、全过程,使哲学社会科学战线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行。二是必须坚定不移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只有以这一思想为指导,保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才能做到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才能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齐奋进,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的大繁荣大发展。三是必须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的研究导向。要做人民需要的学问,用人民群众的需求引领自己的学术追求,以学术精品奉献人民,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要到人民中去做学问,深入基层和一线调查研究,善于拜人民群众为师,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学问做到群众心坎里。四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脚到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脚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把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起来,加强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综合性重大问题的研究,真正拿出富有深刻洞见、独特创见、战略远见的研究成果,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科学决策,服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五是必须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理论只有与实际紧密联系,回答解决时代课题,才能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只有面向党和国家的重大需求、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面向学科发展的最前沿,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储备性研究,提出先进的理论和科学性、可操作性强的政策建议,才能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六是必须争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人才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第一资源。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特别注重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争做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成为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钢铁战士,成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可堪大用的栋梁之才。

  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进入新时代,迈向新征程,我们正在进行前无古人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必将给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提供理论创造、学术繁荣的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定能够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

  (作者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

  审核:李建军 

  责任编辑:吴屹桉 

  网络编辑:刘星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学科;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学术体系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吴屹桉(报纸) 刘星(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