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前进道路上,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实现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切实推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
彰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显著特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西方政党的显著特性。
第一,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在发展中坚持人民至上的思想,体现在马克思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论述之中,具有重要的科学内涵与现实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揭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一论断清楚地表明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人民立场。在收入分配方面,马克思认为,在新的社会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整个社会最终走向生产力高度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可见,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思想品格与本质要求。
第二,人民至上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本质要求。马克思曾批判,“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不是生产商品,而是生产剩余价值或利润(在其发展的形式上);不是产品,而是剩余产品”,“工人本身就像他们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表现的那样,只是生产资料,而不是目的本身,也不是生产的目的”。与之相对应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可见,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此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应当以解决新的主要矛盾为目的,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三,人民至上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其中,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旨在使人民群众都拥有社会发展成果的享有权,集中体现了在发展中坚持人民至上的重要思想。在共享发展理念下,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下,坚持人民至上,充分重视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我国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只有在发展中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真正将共享理念落实到位,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第四,人民至上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客观要求。首先,坚持人民至上是实现经济、科技乃至综合国力大幅跃升的动力之源。实践证明,只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才能有效激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活力;只有充分意识到人民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伟大地位,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性,才能真正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其次,坚持人民至上是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目标准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优渥均衡的科教资源、高雅适宜的文化环境、公平有效的人才培育路径以及丰富多样的文体生活,恰恰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最后,坚持人民至上是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必然路径。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体现“人民性”的基本特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才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在发展中坚持人民至上的实践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问题、新现象,始终将人民群众放在首位,注重在发展中坚持人民至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其中,发展为了人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立场,发展依靠人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方式,而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三者共同构成了在发展中坚持人民至上的实践路径。
一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的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和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在发展为了人民的根本立场指引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始终将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是坚持发展依靠人民的实践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必须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这些重要论述无不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最大限度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在改革中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在全社会营造尊才爱才用才的良好氛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营造更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竞争。
三是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更加自觉地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一方面,我国的共同富裕强调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即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另一方面,共同富裕是兼顾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富裕,旨在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此价值取向下,我国唯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注重维护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保障,依托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使全体人民平等享有发展的收益权。
(作者系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教授;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审核:李建军
责任编辑:张天悦
网络编辑:宗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