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明根基上拓展古典学视野

——访希腊克里特大学副校长梅丽娜·塔米奥拉齐

2025-07-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本报驻雅典特派记者  杨雪

  近日,在希腊克里特大学位于伊拉克利翁的新校区,本报记者见到了该校副校长、古希腊文学教授梅丽娜·塔米奥拉齐(Melina Tamiolaki)。作为一位熟悉中国的学者,塔米奥拉齐深切感受到中希高校合作日益紧密。谈及中国学生对古典学的热情,她坦言深受触动,认为这份跨越时空的兴趣正赋予古典学新的生命力。
  在这次对话中,塔米奥拉齐从克里特岛深厚的人文传统谈起,讲述米诺斯文明(又译为“弥诺斯文明”)如何塑造大学精神。她还从全球比较视角出发,展望了古典学的发展以及中希学术交流现状与前景。
  以古典文明为根基的现代学术追求
  《中国社会科学报》:克里特大学坐落于米诺斯文明的核心区域,这里被誉为欧洲文明的发源地。这种与爱琴海世界深厚考古根基的地理相邻性,如何影响并塑造了贵校的学术方向与文化认同?
  梅丽娜·塔米奥拉齐:克里特大学虽然只有40余年的办学历史,但作为一所年轻且充满活力的学术机构,它始终扎根于这片承载多重文明遗产的土地。米诺斯文明不仅是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根基,而且深刻影响了克里特大学的学术使命与人文精神。克里特大学设有两个校区:雷斯蒙校区主要聚焦人文与社会科学,伊拉克利翁校区则是理工类院系和医学院所在地。我校始终将人文学科的发展作为战略重点,特别是在哲学院,语言学、文学、历史学、考古学、哲学等学科蓬勃发展,体现了对古典传统的传承。值得一提的是,哲学院的建筑本身体现了与古代文明的精神对话,其设计灵感源自米诺斯王宫,象征着对历史的尊重和探索。
  我们始终致力于将克里特地区深厚的文化传统融入学术生活。克里特大学不仅积极为古埃勒夫塞尔纳遗址博物馆及相关考古项目提供支持,还面向国际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与文化体验活动。这些活动有的聚焦克里特文化与古代哲学,有的通过实地参访历史遗迹与考古现场让学生获得沉浸式文化体验。我们还推出了“在克里特学习”海外学期/学年项目,这一全新项目专为对古代克里特和古典文化感兴趣的国际本科生设计,旨在结合课堂教学与实地考察,提供跨文化多学科学习机会。该项目将于2025年秋季开放申请,真诚欢迎中国学生参与其中,亲身探索这片孕育欧洲文明的热土。
  《中国社会科学报》:近年来,克里特大学在各类世界大学排名中持续位列希腊高校前列。您如何看待此类国际排名的意义?它们能真实反映高校的学术质量和科研环境吗?
  梅丽娜·塔米奥拉齐:克里特大学是一所以科研为核心的高等学府,其最大优势在于教职员工卓越的科研实力。我们是希腊唯一获得欧盟委员会“科研卓越人力资源”(HR Excellence in Research)奖的大学。此外,根据斯坦福大学发布的高被引学者名单,我校约有1/5的教职员工入选国际高被引学者。我们很高兴这一卓越表现在各类排名中得到了体现。
  关于大学排名的意义,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我认为排名应当具备一定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只有基于稳固合理的评判标准,排名才有参考价值。然而,排名评判标准几乎每年都会有所调整,因此社会上对排名的信任度存在波动,甚至有些高校选择不参与排名。此外,现有排名体系普遍偏重理工科,对于人文学科的覆盖和评价相对有限。
  尽管如此,克里特大学仍积极参与多个世界大学排名,并取得了优异成绩。排名不仅是展示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平台,而且为我们提供了反思和完善战略规划、巩固优势、弥补不足的宝贵契机。
  古典学在跨文明交流中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西方学术界,古典学传统上主要聚焦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随着全球化和多元文化视角的兴起,部分学者开始倡导一种更为包容的“世界古典学”理念。您如何看待这一范围更广阔的古典学观念?这种扩展会给古典学带来哪些挑战和机遇?
  梅丽娜·塔米奥拉齐:在全球古典学领域,跨文明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正逐渐成为重要趋势。克里特大学积极响应这一潮流,近年来举办了多场国际学术会议,聚焦领导力与危机、古代世界的历史书写、和平与战争、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等主题,并出版了相关论文集。
  这一学术潮流推动了对古代文明的比较研究,突破了传统上仅关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局限。但跨文明研究视角在极具吸引力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成为多文明领域的专家难度较大,因为需要掌握多种语言。一个更为切实可行的路径是促进不同学科专家间的对话。根据我的经验,这种跨学科交流效果显著,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各文明独特性和价值的理解,而且可以推动对理解与包容精神的培养。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对希腊历史学家的研究常涉及自由、领导力与公民责任等议题。在全球不确定性与政治复杂性日益加剧的今天,您如何看待古希腊文学和古典学的现实意义?
  梅丽娜·塔米奥拉齐:近期,我在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举办的凯尔特古典学国际会议上联合组织了一场专题讨论,聚焦古希腊与古罗马的自由概念。这场专题讨论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并有记者主动要求采访,这证明了古代主题的持久生命力。作为古典学的坚定拥护者,我深信古代关于自由、领导力、民主、公民责任、平等与法律等概念的思考丰富且多维,不断激励我们重新审视并重塑这些核心价值。
  诚然,古希腊文明与现代社会存在显著差异。然而,研读古希腊文学及广义的古典学不仅能够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令我们关注细节和复杂的微妙之处,而且能促使我们成为更有责任感的全球公民。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全球范围内对希腊古典文学的重新关注,尤其是中国等非西方地区对希腊古典文学的关注,能否为解读这些古代文本带来新视角?
  梅丽娜·塔米奥拉齐:毫无疑问。不仅在中国,在拉丁美洲尤其是阿根廷和巴西,以及日本和印度等国家也有类似趋势。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对古典文本的翻译日益增多,与之相伴的是丰富的学术成果,同时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对古典学感兴趣。2024年10月,我随克里特大学代表团访问中国,走访了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当时让我深感震撼的是,有如此多学生选择学习希腊语,而且他们的受教育水平非常高。相比之下,遗憾的是,古典学在希腊本土并不算是一个热门专业。因此,当中国学生告诉我他们学习古典学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代世界且希望未来成为外交官时,我深受感动。
  我坚信,这些学生将拥有光明的未来。凭借跨文化教育背景,他们不仅能够为古典文本带来新的诠释,也将更广泛地推动构建一个充满活力与和平的世界。
  中希高校合作前景广阔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在雅典成立,为中西之间的学术与文化交流提供了新平台。您对这所机构有哪些期待?您认为它在促进古典学领域的跨文化对话和学术合作方面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
  梅丽娜·塔米奥拉齐:雅典长期以来是众多外国考古机构的驻地,这些机构在考古研究、学术活动开展与人才支持等方面有着卓越的传统。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作为新成员加入这一行列,令人倍感欣喜。
  我对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寄予厚望,源于我对中国学者的智慧、勤奋与高效的深切信任。为了在古典学领域更好地促进跨文化对话与学术合作,我建议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重点推进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加强与希腊相关大学院系的联系,与当地古典学学者开展深入交流,共同策划会议、研讨会与讲座等活动;第二,为研究人员特别是青年学者创造发展机会;第三,积极参与国际学术对话,通过发表论文和组织考古项目提升国际能见度;第四,定期发布活动通讯,除了在希腊国内传播外,也应面向全球读者,扩大影响力。
  我非常欢迎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的代表团访问雷斯蒙校区,与克里特大学的师生开展面对面交流。我相信,我们之间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与合作的领域。
  《中国社会科学报》: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于2024年11月在北京成功举办,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共同探讨古典文明。克里特大学在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贵校未来在参与此类国际交流方面有何规划?
  梅丽娜·塔米奥拉齐:克里特大学人文学科的4位同事参与了2024年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他们不仅对与会学者展现的学术见解感到振奋,而且对会议的高水平组织和中国同行的热情接待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外,在2025年6月10日也就是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我校学者还参与了一场在雅典举办的重要文明交流活动——以“文明与和平:从帕特农神庙到圆明园”为主题的“古都文明对话”活动。作为克里特大学管理层的一员,我始终鼓励同事积极参加此类国际学术交流。
  为了进一步增强我校对类似活动的参与度,我认为深化中希两大文明的相互理解至关重要。我们将于2025年秋季在克里特大学开设中文语言与文化课程,我相信,这些课程将吸引众多学生与教职员工参加,迈出推动中希合作的重要一步。与此同时,我们也热忱欢迎中国教师学习现代希腊语。克里特大学多年来持续为外国人开设现代希腊语课程,教学经验丰富,广受欢迎。
  《中国社会科学报》:展望未来,您认为在高校层面,中希两国在哪些领域富有合作潜力?
  梅丽娜·塔米奥拉齐:近年来,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希高校之间的合作日益深化。多所希腊高校已与中国高校签署合作备忘录,推动师生交流、联合指导论文、共同申报科研项目,并探索设立联合学位。此外,部分希腊高校已建立孔子学院,我们也希望未来在克里特大学设立一个孔子学院,为中希文化交流提供新平台,这些合作都值得投入和坚持。展望未来,我认为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科技等多个领域,中希高校合作均具有巨大潜力。
【编辑:姚晓丹(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