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含绿量”提升“含金量”走好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2025-04-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赴贵州考察,从“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到“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再到“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贵州高质量发展把脉定向,深邃思想与生动实践相互辉映。贵州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继续打好“生态牌”、走好“绿色路”、绘好“美丽卷”,全力以赴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理念更新:厚植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绿色发展。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绿色发展已经成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群众幸福感的“新源泉”,可持续发展动能的“强引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金名片”,都充分证明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伟力和实践伟力。

  贵州作为中国西南部的多民族山区省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然而,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环境容量有限、资源粗放利用的问题与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等挑战。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贵州各民族形成了敬畏自然、珍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朴素生态意识,并不断积累和丰富,在劳作、生活和节日习俗中处处体现着尊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智慧。这些智慧不仅在历史上有效保护了贵州的生态环境,也为当代的绿色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启示。要将这些“有文化、有智慧”的生态友好生产生活方式进行现代化转化,实现理念更新,树立生态文明观,与现代经济发展相结合,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追求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模式。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嘱托,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努力走好绿色发展的新路已成为贵州人民的共识。因此,要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积极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积极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科学决策:拓宽“两山”转化的通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贵州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扎实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贵州地处长江、珠江上游地区,是“两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长江经济带的腹地。全省有3个民族自治州、11个民族自治县、46个民族区域自治的县级行政区、254个民族乡,多数传统村落依山傍水、幽静秀美。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的建筑风格,色彩斑斓的民族服装、美妙动听的民族歌谣,在高度工业化的时代背景下,这些既是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又是推动发展的绿色资本。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就是要在其中找思路、找方法、找举措。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我说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贵州将推动发展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作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和“治本之策”,以政策动力拓宽“两山”转化的通道,坚持问题导向,科学研判分析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势与问题,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通过构建“植绿、护绿、用绿”的政策矩阵,不断巩固黔山秀水“颜值”、守护长江珠江“屏障”,加快在“提升生态系统质量、污染防治攻坚、绿色低碳转型、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创新绿色制度、弘扬生态文化”六个方面出新绩。此外,要深刻理解“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以“含绿量”提升增长的“含金量”,奋力在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上闯新路。

  创新驱动:推动绿色技术创新

  创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鲜明品格,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前发展的关键所在。党的二十大就“推动绿色发展”作出具体部署,强调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新时代新征程,我国绿色技术创新规模持续增长,专利“含绿量”不断提高。据公开数据显示,2016—2023年中国的绿色低碳发明专利申请公开量累计达57.3万件。但是,贵州只有3403件,占比不到1%。

  贵州因山而名、因水而美,曾经也是贫困地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改革创新,让贫困地区的山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贵州要下定决心、勇于探索,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强化创新驱动,统筹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优数字经济、新能源等产业。要保持定力和耐心,科学决策,精准施策,处理好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技术创新是绿色发展的关键,绿色发展的目的就是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从大量的“生产—消耗—排放”走向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的匹配相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打通“两山”转化的通道,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实现这一目的除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本底,还需要凝聚技术、资金等各种要素,依托具有地方特色的比较优势构建多层次、高质量的产业链,打造具有贵州地域特色、有效对接市场需求的品牌,避免同质化竞争和拥挤效应。要加大绿色技术研发和应用力度,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时,还要积极培育和发展绿色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通过多维度创新与政策协同,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我们可以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与康养产业、打造生态文化IP与绿色品牌、打造生态影视与数字文旅等方式,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还可以推动生态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生态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发展“含绿量”和生态“含金量”同向同行,以技术创新推动“绿色制造”,让“绿色工厂”遍地开花、更多企业成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绿色园区”。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色发展以生态为基、创新为翼、共享为果,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全面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政治意义、实践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筑牢高质量发展生态根基,擦亮高品质生活幸福底色,增添高水平生态保护鲜明亮色。

  (作者系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刘翔英(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