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书无以称读书人,读好书必有所思,勤思考多有所得。大学生写书评,有助于提高学术品味,增强问题意识,锻炼写作技巧,可以为将来的学术发展打好基础。
何为书评与为何书评
望文生义,所谓书评就是对书籍的评论。一本重要的学术著作出版后,其主编会约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撰写书评,向学术界介绍这本书,其中不乏有言辞犀利者。例如,1998年周锡瑞对何伟亚《怀柔远人》的书评,从英文世界延伸到中文世界,引起了中外一批学者的集中争论。不过,这种书评往往是学术领域内,对相关材料和研究进展十分熟悉的专家学者才能写出来的。他们对于书中所提及的问题有较为长期且深入的思考,方能一针见血地指出著作的贡献与不足。显然,大学生很难做到这点。
对于大学生而言,撰写书评更多是为了通过及时的总结来提高自身学术能力,不见得要承担起专业书评那种向学术界介绍、评价一本专著的职责。所以,大学生的书评不妨写给自己看,不追求在期刊报纸上发表。当然,现在诸如豆瓣、小红书等互联网平台十分发达。在这样的平台上发布自己的书评,与书友们交流讨论,有利于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因此,本文所讲的书评,实际上是一种广义的书评,包括读书报告、札记等在内。
评新书还是旧作?
摆在大学生们面前的第一道问题就是,该选择什么样的书作为书评的对象?在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每年出版的书成千上万,质量良莠不齐。有的人可能担心,新书读了半天,发现没什么价值,但如果选择老书,则已有大量的前辈学人写过高质量的书评,又很难写出新意。
对于大学生而言,写书评最主要的还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要打好基础,经典是绕不过去的。因此,我们不妨就从老师前辈推荐的经典读物入手,尝试去写书评。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打好学术基础,而且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术品味。当你读过大量的经典好书并经过撰写书评、论文等学术训练后,将会提高辨别的能力。这时你再去判断一本新书是否值得阅读,以什么样的方式阅读,便了然于心。另外,前人已有的评论,虽然有可能限制住你的思维,但其实也提示了该书的核心内容与观点,便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部著作。
至于新意,首先强调大学生写书评目的不在于引领学术潮流,而在于掌握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础方法。因此新意并不是我们撰写书评的首要目标,反而是要踏踏实实地总结著作的重点和贡献。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往往在于它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没有过时,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核心问题可能有所变化。另外,随着学术研究的进展,也有不同的理论、方法、视角出现,这都给我们的创新提供了空间。因此,经典常读常新,实际上不愁写不出新意。
当然,我们也应有意识地关注学术前沿,提高自己的学术敏感度。从发表的角度看,写新书的书评也比较容易引起关注。只是我们要注意,不要为了追赶时髦而忽视打牢学术基础。
抓住那条金线!
一篇书评最起码要将一本书的内容介绍清楚,但对于初学者而言,很容易写成章节大意的罗列。概述章节的内容不是不可以,但是要注意概括准确,将其核心内容和学术贡献显现出来。更重要的是,要找到贯穿在这本书里的“一条线”,紧紧围绕这条“线”进行概述。什么是一本书里的“线”?即作者想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或作者的“问题意识”是什么。
一本书的“问题意识”是什么,有的著作可能在一开头就会交代,也有的比较隐蔽,需要我们去挖掘。这往往就需要我们对学术史进行梳理。因为学人对某一个问题的研究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通过学术的思考与研究后提出自己的新观点。事实上,给予某一著作在学术史上恰如其分的定位,本身就是书评的重要内容。因此,通过梳理学术史,考察前人对这一问题是如何分析、作者又是在什么知识脉络与社会背景下,从什么角度提出他所关注的问题、给出了什么样的回答、这种提问或回答,在哪个层面推进了这个问题的研究、是方法论的创新还是具体事实的厘清,或是新的解释框架,这些都是我们在撰写书评的过程中值得注意的。
以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为例。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著作,虽然不是对马克思某部具体著作的评论,但可以看作是对马克思所有著作整体性的介绍和评价,因此可以归入非典型书评。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这里需要引用一下李大钊的原文。李大钊这篇文章一共分为十一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如下:
李大钊开篇说:“一个德国人说过,五十岁以下的人说他能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定是欺人之谈。因为马克思的书卷帙浩繁,学理深晦。”他先以类似玩笑的口吻,引发读者的兴趣,引出马克思的著作。在简要概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意义后,他紧接着写道:“我于评述‘马克思主义’以前,先把‘马克思主义’在经济思想史上占若何的地位,略说一说。”这就是从学术史的角度加以梳理和评价。继而,李大钊介绍“马氏社会主义的理论,可大别为三部”,即历史论、经济论和政策论。然后,他说到:“他这三部理论,都有不可分的关系,而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后面的部分,就是在这条金线的串联下,分别概述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经济论等观点,环环相扣,形成一个有逻辑的整体,使得读者读完这篇文章后,就对马克思著作的核心观点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他这三部理论,都有不可分的关系,而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李大钊文中的这句名言,就提醒我们如何写好书评。我们阅读一本书的时候,一定要发现它的“金线”,也就是作者的“问题意识”,并紧紧地抓住它。如果你要概述这本书的内容,一定要抓住这条“金线”,围绕它来总结每个篇章的内容。在论述每一个篇章的时候,要回想着作者之所以写这部分内容,是想要回答“金线”的什么问题?怎么回答的问题?回答得是否有力?由此,我们写书评才能抓住著作的主旨,不会沦为段落大意的堆砌并且认识到它在学术史上的价值。
“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
所谓的“六经注我”,是指以我们所要评论的书籍为核心,援引别的著作与之比较参详。我们读书的时候,往往会发现一些重要的或自己很感兴趣的论点、材料。这时候,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个提示点,把这个领域的问题、材料吃透。
那如何做到“六经注我”?这其实就是广泛地阅读其他学者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甲家如何看,乙家如是说,丙家是这样处理这段材料的,丁家运用了什么理论……总之,看看各家学者有哪些不同学术观点,互相之间是否有辩驳或补充,这些观点与所要评之书又是什么关系?从这些材料展开来撰写书评,就会使得书评更加丰富立体,也才能真正认识它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从而避免将书评写成干巴巴的缩写。
如果说“六经注我”是拿各家之学说与“我”相比较,则“我注六经”就是拿“我”最有价值的观点、思路、方法去评判他家的论点,或者沿着“我”提供的思路与方法延伸下去。
通过比较不同的学者对于相似问题或相似材料的分析,或者以某一位学者的观点、方法为主,去认识分析别的研究,从而使我们对所要评论的著作有较为全面且深入的认识,也比较容易写出有深度且有新意的书评。甚至,我们可以不仅仅停留在书评,而是更深入的开展研究,从观点的辨析、材料的挖掘等等方面选取新角度,提出新问题,写出一篇学术论文。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