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面对西方文化霸权与价值观渗透,如何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在数字经济重构文化生产方式的背景下,怎样重塑中华文化的现代性表达?当Z世代成为文化消费主力军,如何创新文化传承机制?这些问题交织成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命题。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时度势,将“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十五五”时期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这既是应对全球文化竞争的战略抉择,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在文化强国建设的宏大叙事中,“四力”既是文化强国的本质特征,也是衡量文化发展水平的关键标尺。笔者试从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的双重维度,探讨如何通过改革创新激活文化生命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范式。
思想引领力:意识形态建设的本体论追问
思想引领力的本质在于回答“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其真理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验证与发展。目前,全国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近120个,年均培养高层次人才数千人,但基层理论宣讲覆盖率仍存在区域不平衡问题。这折射出思想引领力建设的深层矛盾——理论供给与受众需求的结构性错位。
破解这一矛盾,需回归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方法。浙江“之江轩”理论工作室的创新实践为此提供了范例,其推出的《习近平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系列研究成果,通过“理论+案例+数据”的叙事方式,将抽象哲理转化为鲜活实践。这启示我们,思想引领力的提升需要实现三个转化。其一,将理论话语转化为大众话语,运用短视频、AI互动等载体打破认知壁垒;其二,将学术话语转化为实践话语,通过“一地一策”试点探索理论落地的现实路径;其三,将本土话语转化为全球话语,以“中国智慧”回应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
精神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论展开
精神凝聚力的核心在于构建全社会共同的精神家园。数据显示,我国注册志愿者已超2.3亿人,但志愿服务专业化、精准化水平仍待提升。深圳实施的《文明行为促进条例》通过立法约束不文明行为,这表明,精神凝聚力的培育需要制度保障与实践养成相结合。
从理论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突破“知行合一”的实践困境。杭州“最美现象”培育工程提供了有益启示:通过建立“发现—培育—传播—激励”的全链条机制,累计选树先进典型3万余名,带动超2000万人次参与志愿服务。这种“典型引路”的模式,实质上构建了一种价值示范机制,使抽象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可感知、可模仿的行为范式。未来需进一步深化三重实践:其一,建立“志愿服务银行”等激励机制,推动“利他行为”向“价值自觉”升华;其二,开发“文明实践数字孪生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精准匹配群众需求;其三,创新“红色文化+”模式,将革命精神融入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等时代课题。
价值感召力:文明形态创新的本体论建构
价值感召力的根基在于构建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当前,我国文化产品出口额显著增长,但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仍不匹配。李子柒田园生活视频的全球传播证明,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表达能够跨越文明隔阂。这种“文化破壁”现象本质上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从理论维度看,价值感召力的生成需要解决“古今中西”之争。敦煌研究院的实践提供了创新范式:通过与18个国家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合作,数字敦煌资源库访问用户覆盖上百个国家和地区。这种“文明对话”模式,既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又通过技术赋能实现了传统价值的现代转化。未来需着力构建“三位一体”价值传播体系:其一,打造“文明互鉴”数字平台,推动敦煌壁画、三星堆文物等文化IP的全球化传播;其二,培育“新中式美学”消费场景,将传统元素融入时尚设计、城市空间;其三,创新“非遗+科技”表达方式,如广彩瓷与3D打印技术的融合,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国际影响力:文化话语权的建构论突破
国际影响力的本质在于争夺文化话语权。数据显示,我国文化产品出口额十分抢眼,但文化服务贸易逆差依然存在。文化国际传播需要实现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的转型。
从理论层面看,国际话语权的建构需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的认知框架。李子柒的海外走红并非偶然,其视频中展现的“天人合一”哲学观、慢生活美学,恰好回应了后工业社会对自然与人文的反思。这种“润物无声”的传播方式,实质上构建了一种非意识形态化的文化对话机制。未来需重点推进三方面改革:其一,建立“全球文化洞察实验室”,实时监测海外受众的文化需求与认知偏好;其二,培育“文化出海”龙头企业,支持腾讯、字节跳动等企业打造国际级文化IP;其三,创新“文化关税”等制度设计,通过数字版权保护、文化数据确权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发展“四力”文化必须统筹处理好三对辩证关系:其一,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这本质上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发展观在当代的实践展开。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文脉传承构成了文化创新的基因库,而创新则是保持文化生命力的根本途径。其二,文化与科技的关系。数字技术不仅是工具理性的延伸,更是文化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从区块链技术赋能非遗保护,到元宇宙重构文化体验空间,科技创新正在重塑文化生产、传播、消费的全链条。但必须警惕技术异化带来的文化失真,坚持科技向善的价值导向,使技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其三,国内与国际的关系。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既要立足本土实践,扎根中国大地汲取养分,又要遵循文化传播规律,通过文明对话实现价值共鸣。这种辩证统一要求我们超越简单的文化对抗思维,在文明互鉴中构建既有中国特色又具普遍意义的现代文化形态,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中国方案。
发展“四力”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理论创新的勇气,也需要实践探索的智慧。面向“十五五”新征程,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以制度创新为突破,构建“思想引领—精神凝聚—价值感召—国际传播”的文化发展闭环。唯有如此,才能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作者系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