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发展和变革,青少年成长环境日益复杂。各种价值观、文化思潮相互碰撞,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交互影响,给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部分青少年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以及缺乏正确引导,容易陷入犯罪的泥沼。预防青少年犯罪,不能仅依靠法律约束和社会监管,更需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剖析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为其健康成长营造良好心理环境。
青少年犯罪心理及其特点
青少年犯罪心理是指在青少年阶段,个体在实施违反法律、危害社会的行为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青少年犯罪人往往具有反社会性、情绪不稳定性、认知偏差、意志薄弱和人格缺陷等特征。他们对社会规范、道德准则产生否定或逆反心理;对社会秩序缺乏尊重,对他人权利缺乏认可,甚至表现出对法律和社会权威的蔑视;他们的情绪往往波动较大,容易冲动、愤怒、焦虑或抑郁,容易在情绪激动下做出过激行为;他们关于是非、善恶、美丑等基本价值观混淆,对犯罪行为具有错误的认知和评价。即使在受到法律制裁或教育和帮助后,部分青少年仍然可能再次犯罪。青少年犯罪人往往存在畸形意志,即在正性意志(学好)方面表现比较薄弱,缺乏自控力和坚持力,而在负性意志(学坏)方面却表现出顽强性和耐受性,容易受到外界诱惑和不良影响。
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
一是家庭因素。家庭对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不良的家庭环境,如父母离异、家庭暴力、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等,均可能导致青少年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可能进一步诱发犯罪心理。二是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背景,青少年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社会不公、贫富差距、犯罪率上升等社会问题都可能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媒体对暴力和犯罪的宣传也可能对青少年产生不良诱导作用。三是学校因素。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场所,但同时也是一个小型社会系统。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教育方法不当、师生关系紧张、同伴欺凌等,都可能对青少年的心理造成创伤,进而引发犯罪行为。四是自身因素。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不同步,情绪容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面对外界刺激时容易做出过激行为。青少年的认知水平往往有限,对社会规范和法律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容易产生错误的认知和价值观。此外,部分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在社交过程中容易受到朋友的影响和教唆。
青少年犯罪心理的预防措施
首先,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十分重要。家长应保持良好的夫妻关系,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打架,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稳定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爱,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想法,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不强行将自己的意愿和价值观强加给孩子。与孩子建立平等、信任的沟通模式,家长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及时发现和解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问题。此外,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认知水平,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和身体,了解性健康知识,避免因性无知而导致的不良行为。从日常生活小事入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如按时起床、睡觉、整理房间、勤奋学习等。通过培养良好习惯,提高孩子的自律能力和责任感,预防不良行为的产生。
其次,建设学校加强校园安全管理,优化教育环境。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学生在学校内的人身安全。同时,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通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守法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学校要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适能力。教师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爱好,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归属感和自我效能感。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
再次,建议政府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营造安全、有序的社会环境。同时,加强对文化市场、娱乐场所、互联网等的监管,净化社会文化环境,防止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侵蚀。政府要建立专门的青少年保护机构,为青少年提供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社会救助等服务,积极开展各种社会教育活动,如法制宣传教育、道德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鼓励青少年参与社会实践,让青少年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最后,青少年要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方向。通过自我探索,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并学会识别不同的情绪,如愤怒、焦虑、悲伤等,并了解这些情绪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学校的规章制度,抵制各种不良诱惑,如吸烟、喝酒、沉迷网络游戏等。要学会自我约束,主动学习法律知识,不断增强法律意识,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作者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