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危机

2025-02-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认同危机”(identity crisis)是当前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一个热词,它往往被用来描述“认同/身份政治”的灾难性后果,是民族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恐怖主义,甚至群体性冲突和战争的近义词,但较少被用作一种分析工具。事实上,分析认同危机概念的成因与内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一些冲突的形成与发展,并探索有效应对策略。
  作为政治概念的“认同”
  理解认同危机,需要从认同出发。有学者指出,我们面对的“认同”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真正开始使用的一个词汇和概念,经过短短几十年时间,认同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政治紧张和矛盾冲突中最核心的词汇。作为一个政治概念,认同所包含的三方面核心要素,是理解认同危机的起点。
  第一,认同是一个群体现象。首先,认同本质上是关于“我是谁”这一问题的回答,因此应该将认同置于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中进行考察,认同就是个体在与他者进行比较和认异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自我认知和自我界定。其次,在主体方面,认同不仅属于个体层面,更是一种群体现象。一方面,个体在对他人进行模仿和趋同的基础上,会形成一种对于某个群体的“归属感”,也就是形成一种集体或共同体认同;另一方面,由个体所组成的群体汇集或建构出一种共同态度,构成了民族主义、族际关系、国际政治层面的群体认同。这种将认同问题从“我是谁”发展至“我们是谁”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开启了社会科学各学科在民族、国家等共同体层面对于认同问题的研究。
  第二,认同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身份状态。“Identity”一词不仅可以被译为“认同”,还有一个通用的译法是“身份”。事实上,这两方面的翻译差异,也说明需要对当代认同概念的多个面向进行综合把握。认同不仅是一个动词,还是一个名词;不仅具有动态的变化性,也具有一定的状态稳定性。认同是个体或群体在经历心理和社会互动过程之后所形成的某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是自我认知的,也可以是外界赋予的,从而外化为个体或群体的“身份”。
  第三,认同具有情感意义和实践意识。个体基于身份边界而与有限人群进行接触和日常交往,但在一个规模较大的共同体内,个体显然无法与所有人进行接触。这个时候,认同一方面起到重要的“移情”作用,而这个“移情”过程就是民族这一“想象的共同体”形成的过程。另一方面,认同起到关键的规范作用,通过内塑一系列行为规则,在制度和文化上将本不认识的个体联系起来,按照同样的规范生活和行事,这种规则是宗教信众、国家公民等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核心。而个体一旦接纳了其作为某个集体成员的身份,就可能会进一步形成对这个集体的情感归属,在行为上则体现为对集体事务的积极参与。
  由此可见,认同指的是个体或群体逐渐形成以下三方面意识的过程和较为稳定的认知状态,即对自己是谁或是什么群体的认知,对于自己归属于哪个共同体的判断,以及对这一归属的共同体应该持忠诚感的实践意识。这几方面要素对于理解认同危机的内涵至关重要,因为如果没有群体性,个体层面的认同危机就不具有政治后果;如果没有稳定性,就没有危机一说;如果没有情感意义和实践意识,认同危机就不会扩散,更不会带来现实后果。
  动态的“认同政治”
  作为一个静态的政治概念,认同本身并不会带来政治后果,真正带来认同危机的是动态的“认同政治”。认同具有历史性或情境性,变化的客观社会存在与个体变动的利益判断,则会带来认同的变化。
  首先,认同不是预先给定的,它不仅产生于行动者之间互动的过程,而且是行动者在特定情境中主观建构的结果。这些情境具体包括家庭、领土、阶级、宗教、族群、性别、国家等社会分类。因此,认同是由具体情境所决定的多层级社会关系。如果按社会组织划分,可以有家庭认同、阶级认同、政党认同和国家认同;按所处地区的大小划分,会有地域认同、国家认同和跨国家认同乃至全球认同;按人群划分,则有性别认同、职业认同、族裔认同等。这种情境性决定了根据参照系不同和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变移,个体的认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当然,多重认同之中有些是独立的,但在更多情况下,多重认同之间存在着包容与交叉,且不同层次和类型的认同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冲突关系。例如,国家认同是民族国家内部的最高认同,涵盖了民族认同、地域认同等所有其他基于国内群体的认同形式。
  其次,认同是基于个体利益判断的理性选择。认同具有原生性因素,例如,民族认同中的民族文化和历史记忆,以及宗教认同中的宗教传统等。但是,从认同作为一种主观建构行为的本质而言,它是一种个体基于利益需求的理性选择结果。因此,一方面,原生性因素并不是决定认同选择最为重要的因素,只有当其与工具利益相结合,认同才会发生。另一方面,身处不同的时间和场域,个体基于其交往预期的判断,特别是对个体利益的判断和追求,会在多重认同中作出优先选择和排序。
  “认同危机”是“认同序列”失衡
  结合认同的三方面核心要素以及对认同变化的动因分析,可以基本抽绎出认同危机的样貌,即基于不同情境和利益选择,个体最终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认同状态,对不同的认同进行排序,确定一个主导认同,暂时弱化甚至否定其他认同。这种一段时期内较为稳定的状态就是“认同序列”。尽管如此,主体的各个认同之间并非总能保持和谐状态,当个体或共同体成员因情境变化,或有新的价值观影响了原有选择,导致其既有多重认同之间出现冲突和不可调和的情况时,即可判断为“认同序列”失衡,亦即认同危机爆发。
  对于认同危机根源的阐释和理解,无疑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预判并避免认同危机的爆发。认同的政治内涵决定了认同危机的负面影响,即极易扩散的群体性情绪直接冲击共同体的价值规范。例如,如果一国民众不再将对于国家的认同置于认同序列的顶端时,这种群体性情绪一旦扩散,即会带来分裂主义。对此,研究者可以基于个体或群体情境、价值观或思想的变化,来预判认同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与规模。总而言之,要规避认同危机的爆发,不应以某种特定身份或情感为对象,而应关注社会情境与思想的变化。
  (作者系上海政法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吕佳(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