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世界大学排名

2024-07-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大学排名已经成为一种全球现象,处于一种既普遍流行又饱受争议的状态。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公布与大学相关的各类排名榜单超过400个,并且时不时有新的排名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与此同时,国内外名校“退出排名”的连锁反应愈演愈烈,如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双一流”建设高校退出世界大学排名,哥伦比亚大学宣布永久退出U. S. News排名,韩国52所高校联合抵制QS世界大学排名,这对当下世界大学排名的价值和效用产生极大信用冲击。对于行走于巨大需求和诸多质疑之间的大学排行榜,我们需要深思其实际价值并厘清其效用,超越简单的“接受”和“拒绝”两分法,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学评价体系。
  市场驱动:世界大学排名的“前世今生”。大学排名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产物。与大学的历史相比,大学排名的历史并不算长。世界上许多机构在20世纪80—90年代开始发布大学排名,但都局限于本国(地区)的高校和学科。1983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发布美国大学排名,《泰晤士报》于1986年发布了英国大学排名,《明镜》周刊于1989年发布了德国大学排名,《麦克林》杂志自1991年起开始进行加拿大大学排名,《钻石周刊》自1993年起开始发布日本大学排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教师、学生等高等教育要素在市场驱动下进行跨国(地区)自由流动,高等教育治理突破国家(地区)边界,本土性的大学排名开始向世界大学排名发展。
  目前,各类机构每年定期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有50多种,其中ARWU、QS、THE和U. S. News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被称为“四大排名”。ARWU最初由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于2003年公布,为全球首个多指标的世界性大学排名。QS世界大学排名始于2004年。2004—2009年间,英国QS公司与英国THE杂志联合发布世界大学排名,2009年双方终止合作并于2010年开始各自发布大学排名。U. S. News于2014年开始发布全球大学排名。“四大排名”的指标选取和权重分布各有侧重、基本保持稳定,论文和引用权重普遍占比60%以上。由于“四大排名”的评价理念、指标体系、数据统计口径等评价过程具有差异性,即使是同一高校同一年份在不同排行榜上的排名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同一所高校在同一排行榜不同年份的排名有时差距也会很大。
  客观审视:世界大学排名的“一体两面”。世界大学排名体现“三重功用”。大学排名对高等教育起到诊断、导向和监督作用。其一,世界大学排名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大学间的相对地位。世界大学排名使得学生和家长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快速获取大学基本信息,了解大学的综合实力、优势学科,以便甄别。有调查显示,全球有64.2%的学生在选择大学过程中参考了世界大学排名。其二,世界大学排名可帮助大学了解自身和其他院校的声誉和实力。在世界大学排名中表现较好的大学能够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更优秀的生源和师资,同时有利于促进不同国家(地区)同层次高校的科研合作以及师生交换,服务于各国(地区)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战略。如,俄罗斯与中国学历互认协议中规定,毕业院校为ARWU、QS、THE等排名中前300名大学的毕业生,其学历资格可获得自动认可。其三,世界大学排名为政府对大学的资源投入决策提供依据。基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大学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机构,教育质量很难被局外人观测,而大学科研成果也难以被外界理解。因此,作为资源供给的政府,期望建立一种对大学质量评估的机制,而世界大学排名的作用恰恰与这种评估机制相契合。
  世界大学排名存在“三大缺陷”。大学排名在指标选取、数据获取和评价方法上存在局限性。其一,排名指标体系不完善。大学组织具有复杂性,量化指标评价难以反映大学全貌。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但现有指标体系较难测度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综合素质。此外,大学的精神文化、学术氛围、社会贡献等是难以量化比较的。其二,排名数据不准确或者数据作假。排名机构数据源于官方媒体或由大学自行提供,数据的真实性和时效性难以保证。此外,专家学者的认知偏差与问卷低回收率使得声誉调查数据的可靠性存疑。其三,排名未能实现分类评价。不同国家(地区)、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性质、不同层次、不同学科布局的大学使用统一的指标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容易导致大学同质化发展,丧失自身特色,忽视大学文化根基的建设。此外,排名所使用的文献计量学方法过于强调“取决于规模”。
  借鉴超越:构建中国特色大学评价体系。结合本土国情科学加以改进。跳出排名看排名,我国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地区)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更不能围绕排行榜办学,必须扎根中国大地,探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特色新路。
  采用多元多维分类评价方法。跳出教育看教育,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持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将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解决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瓶颈问题,服务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作为主要评价指标。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自我评价与第三方评价相结合、周期性评估与常态化监测相结合等方式,切实减少多头重复评价,减轻高校负担。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切实推动高校扎根中国大地争创一流。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蔡毅强(报纸)贾伟(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