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02 至 2023-12-04
成都理工大学
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校外语专业委员会
12月2-4日,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校外语专业委员会2023年年会暨外语教学研讨会在成都理工大学举办。来自四川省和重庆市的137所高校的外语界专家、外国语学院领导、系部主任和骨干教师共计三百余人齐聚一堂,共同研讨“新时代四川外语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问题与新对策”。
此次研讨会由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校外语专业委员会主办,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高等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单位协办。
聚焦新时代外语学科发展
在主旨报告环节,西安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姜亚军教授以“外语教育转型发展与外语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为题,分析外语专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出我国高等外语教育应以“理解当代中国”系列课程建设为契机,力促外语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和自主培养体系建设,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报告从六个方面阐述外语教育转型发展的理念和路径:明晰专业内涵,凸显学科特色;聚焦国之所需,凸显家国情怀;关注人类命运,凸显国际视野;紧跟学科前沿,凸显培养宽度;深化课程改革,凸显专业深度;锚定分类卓越,凸显办学特色。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罗良功教授以“外语学科的传统资源与时代发展”为题,提出在“双一流”建设和新文科建设大潮的鼓舞下,在走出去战略和新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迎来最好的发展机遇,也遭遇到关于学科合法性的质疑和学科自我建构与发展的迷茫。然而,作为具有世界学科独特性的外语学科,有其生存和发展的独特文化土壤和社会土壤,也有其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深厚积淀和优秀传统。他梳理了中国外语学科传统,阐释其对于当下外语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必要性和价值,探讨外语学科基于学科传统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建设和发展之道,如系统的文化建设、有机的教学吸收、深度的研究整理、自信的国际传播等路径。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欣教授以“中华文化外译研究与外语人才培养”为题,探讨了中华文化外译研究和外语人才培养的建设意义、实施框架和建设计划。她提出通过中华典籍外译与研究、中华学术外译与研究、巴蜀文化外译与研究、文明互鉴研究四个方向,从以下五个方面实施建设计划:建设多语种翻译基地和多学科交叉研究高地;全力推进巴蜀文化外译与研究,讲好巴蜀故事,助力四川形象走向世界;培养能“讲好中国故事”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翻译与国际传播高端人才;建设“中华文化外译”的资政服务体系;积极开展高水平的翻译对话和学术交流。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胡杰辉以“新文科外语人才培养的成电探索”为题,讨论电子科技大学如何践行新文科人才培养理念,基于学情校情,打造“国际组织与国际传播”微专业,创办“语言数据科学与智能工程”新文科外语人才实验班等一系列人才培养路径。“四新”建设为外语学科人才培养指出了发展方向,面向国家需求和行业需要,发挥校本优势,守正创新办好外语专业是新时代的发展方向。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俞森林以“守正与创新:关于新时代外语学科专业转型的思考”为题,从外语教育与中国国运和现代化进程、新时代外语学科的机遇与挑战、新时代外语学科之“正”与“新”等方面,思考如何转型。他提出外国语言、文学、文化素养始终是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之“正”。新时代外国语言文学之“新”,一是指人才培养目标的“新”;二是指知识能力结构的“新”,不能仅仅局限于基本语言能力培养。在追求“新”的同时,应坚守外国语言、文学、文化之“正”,不能为了求“新”而失其正。
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张家瑞以“国内外英语写作中心研究现状及启示”为题,分析了近30年国内外英语写作中心的理论基础、运作模式及特点,并根据“写作中心运作实践”“写作中心写作辅导教学”“写作中心写作辅导人员”“写作中心写作反馈”“写作中心写作成果”五个研究主题,讨论并提出了我国高校英语写作中心的建设思路和方向。
四川大学教授黄丽君作“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校外语专业委员会2023年度工作总结”,简要介绍高校外语专委会2023年度在推动四川省高校外语教育教学建设方面的工作成效,重点汇报专委会在外语学科竞赛、外语教学比赛、外语教育教学研讨三个方面的平台搭建以及促进外语学科发展所做的工作以及所取得的成绩,通报2024年专委会工作计划中的重点任务。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王朝晖以“贯彻标准、深挖教材、赋能课堂”为题,从“贯彻标准”“研究教材”“课堂革命”三个方面,解读和分析了教育部高职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贯彻标准的四个思路。思考如何依据标准开发教材,把握、活用教材,以促进“教师”“教材”和“教法”的“三教”课堂革命之道。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曹曦颖以“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实践路径”为题,探讨了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意义、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并以“师范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为例,讨论如何从角度、深度、温度出发,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价值塑造寓于外语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能力培养之中,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同时,彰显外语专业的特色。
成都理工大学教授刘永志以“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为题,探讨了翻译人才培养特点、政产学研用的内涵,并重点分享了成理外院在政、产、研、用四个方面的实践探索。
促进外语教育教学改革走深走实
当天下午,年会分六个专题进行了分论坛研讨。第一分论坛 “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11位老师从区域国别学、学术话语、师范院校、地方高校、中美高校、省属院校、有组织科研、三星堆博物馆等视角出发,探讨了相关学科的建设路径和外语翻译人才培养交互式语言学习,并对基于本校特色的人才培养以及巴蜀区域形象等话题进行了讨论与分享。
第二分论坛“外语专业建设”,11位老师从本科专业建设、数字化背景下教材建设、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校本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体育翻译人才培养、英语专业内涵式建设、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英语专业本科生跨文化能力提升、“数字素养”、政产学研“三全育人”模式等话题开展了讨论与分享。
第三分论坛“外语课程建设”,12位老师就国家一流课程、课程思政、应用型本科院校、翻译人才课程思政、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省级课程建设、基于社会需求的翻译人才核心素养、师范院校公共课程、医学院校英语课程建设等话题展开讨论与分享。
第四分论坛“大学外语教育教学研究”,7位老师就医文融合、学术英语、大学英语竞赛、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育教学、传媒院校大学外语人才培养新路径以及教师数字化素养提升等话题展开讨论与分享。
第五分论坛“关键语种教育教学研究”,8位老师就日语课程、活页式外语教材、德语专业建设、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新形态外语教材建设、日语专业和西班牙语专业教学实践等话题展开讨论与分享。
第六分论坛“高职院校外语教育教学研究”,9位老师就新课标引领教材建设、职教本科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实践、生源多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改革、赛教融合与人职融通的校本实践、基于语料库的公共外语课程思政实践、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参赛心得、高职英语课程教学实践、高职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等话题展开讨论与分享。
在会议的“产教融合交流”环节,7家从事外语教育教学的行业企业分享了各自企业为外语学科建设所搭建的学术科研平台、外语课程建设、外语智慧教学环境建设、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学英语教材建设、大学英语教育与国际传播能力培养新进路以及地理标志对外传播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探索。
在完成了年会既定的主旨报告、分论坛研讨等所有议程后,大会进入闭幕式环节,各分论坛主持人简要汇报了各分论坛研讨情况。四川大学原副校长石坚教授作会议总结发言,他中肯评价了本次会议整体情况,对主旨报告和分论坛汇报进行了简要小结,并期待本次年会的顺利召开能有力促进四川省高校外语教育教学改革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