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

首页 > 会议日历 > 缅怀英雄革命先烈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缅怀英雄革命先烈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与早期党史人物传记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会议时间

2023-03-25 至 2023-03-25

会议地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近代文学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性别研究中心

会议介绍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伟大建党精神的缔造,离不开早期建党人物艰苦卓绝的努力、矢志不渝的理想和舍生忘死的信仰。3月25日,“伟大建党精神与早期党史人物传记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举行。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近代文学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性别研究中心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创新工程团队承办,旨在探索新时代新征程上,如何通过对早期党史人物传记的研究去更好地学思践悟伟大建党精神,以期为党史研究探索新路径与新方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刘玉宏在致辞中提出,伟大建党精神背后强悍的支撑,是一个个早期党史人物坚定的面容和不朽的灵魂,他们可歌可泣的故事,至今仍广为传颂,今天我们召开这样一场研讨会来讨论伟大建党精神与早期党史人物传记研究,就是试图在早期党史人物的历史功绩中,去更深刻地体悟伟大建党精神有血有肉的历史明证,重温艰苦卓绝、峥嵘岁月中那些高贵而无畏的英烈用鲜血和生命向我们展示的信仰的力量。进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走好新时代新征程的赶考之路,我们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铸魂立心、强根固本上下足功夫。希望通过这次对于早期党史人物传记研究的学术研讨,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领会伟大建党精神丰赡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要义之所在,以多学科优势力量聚合荟萃的方式,彰显专业特色,呈现家国情怀,为宣传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贡献我们的学术力量。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各科研院所的学者分享了各自在早期党史人物传记研究方面的优秀学术成果和艺术创作经验。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近代文学研究室主任王莹探索了向警予传记文本中形象塑造的三重维度。向警予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史上少有的女性建党人物,一直被广为传颂,这与她的历史功绩和传记文本中对她的形象塑造密不可分。其中包含三重维度:中国共产党唯一的女创始人——传记文本中向警予形象的纪念碑化、“振宇”之“俊贤”——20世纪中国妇女解放和教育救国的先驱、“向蔡同盟”——传记文本中向警予的婚恋故事及其时代隐喻,向警予的形象丰富多元、立体动人,其中包括建党伟业中的身份定位、妇女解放运动的思想理论先锋、培养妇女干部的“祖母”(杨之华语)、组织妇女运动的先驱、中国无产阶级永远的爱人(蔡和森语)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组织处处长杨建惠回顾了李大钊作为伟大建党精神的主要锻造者和忠实践行者的生命历程。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用一生的不平凡岁月和经历,艰苦探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救国良方,努力探寻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正确道路,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领导中国工人运动,投身创建发展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实践,并为之而艰苦斗争,甚至牺牲生命,创造了亘古未有的历史伟业,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主要锻造者和忠实践行者,将永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史册。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编辑室副主任黄益飞分享了夏明翰烈士的事迹。夏明翰1900年生于湖北秭归县,1928年就义于湖北武汉,就义时年仅28岁。夏明翰幼年深受开明、进步的母亲陈云凤的影响,年少时期目睹了军阀的黑暗、反动统治,萌生了救国、救民的思想。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之后,夏明翰就投身到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在湖南衡阳开展抵制日货、驱逐反动军阀的运动,最终与封建家庭决裂,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1920年经何叔衡引荐,结识了毛泽东,通过学习马列主义的著作,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并于1921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全身心投入革命运动,举办教育宣传马列主义思想,领导工人运动,组织农民运动,参加武装斗争,为革命事业不辞辛劳的奔波。学习、分享夏明翰烈士的事迹,既是一堂生动的党课,也是一个党性的洗礼。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四级调研员杨卓轩从解读江姐(江竹筠)所承担的妻子、革命者、母亲三重社会角色入手,进而把握理想、信念、情操三个维度,最终回答人为什么活着、怎样做人、怎样教育下一代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命题。作为革命者,她的家国大义,尤其在刑场上大义凛然,从容就义,展现了一名中共地下党员坚守信仰、忠诚党的事业、追求“大我”的力量,也使“江姐”成为其他革命者的精神支柱。千家炮火千家血,一寸河山一寸金。如今中国的国土之上,再无百里硝烟,百姓安居乐业,今日中国之伟大盛世,正是对革命先烈们最好的告慰。

  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副主任张宏斌解读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瞿秋白的人生道路和历史选择。“历史从不重复它自己”,也就决定了我们无法假设已经发生的任何人事物,也意味着对于瞿秋白的理解只能放在具体的历史、空间和情境中。张宏斌追溯了瞿秋白在救亡与启蒙之间的人生抉择,以及这抉择背后的成长、学习、情感和工作经历。瞿秋白以天下为己任,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而努力。对家、对国、对天下有担当,始终秉持天下兴亡,匹夫与有责焉。意志既定,生死以之,瞿秋白求仁而仁焉。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副主任吴刚重温了杨靖宇的铁血英雄形象。杨靖宇是著名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杨靖宇被党组织派到东北,领导东北的抗日斗争。在东北的冰天雪地,尽显英雄本色,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组织才能和宣传才能。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都对革命的胜利充满信心,表现出了坚定的革命信仰。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壮烈殉国时,凶狠残暴的敌人割下了杨靖宇的头颅,解剖了他的遗体,发现在他的胃里竞连一粒粮食也没有,有的只是树皮、草根和棉絮。在场的中国人落泪,日本人震惊。杨靖宇将军的铁血精神感天地、泣鬼神。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所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室主任戴卫红发掘了巾帼英雄赵一曼的五个面相:在《被兄嫂剥夺求学权利的我》《青年女子与国民会议》等一系列发表的文章里,她是那个时代女性解放的先觉者;在革命同志的回忆录中,她是真正的良师益友、满怀革命豪情的奇女子、机智勇敢的政委;在敌伪报纸上,她是身着红装胯下白马驰骋密林的女王;在敌方的审讯档案中,日本审讯官在对她行刑时,感受到她眼中的凛然不屈,直觉认为她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在丈夫的回忆录里,她是温柔的爱人;留给幼子的亲笔信中,她是深深眷恋孩儿的柔情母亲。赵一曼是当之无愧的为民族自由解放而奋斗的巾帼英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近代文学研究室副研究员李思清介绍了满族学者金梁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史著述。金梁从1949年开始,转向了对北京地区的民族文物或者地方文物的研究,出版了《雍和宫》《三坛》《大北京》等专著。从统一战线的视野来看,金梁在新中国成立后对文化文物的保护发掘,在地方志、民族志研究等方面的贡献,可以说他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积极参与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近代文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潘静如介绍了许宝蘅的经历。许宝蘅宣统间曾任军机章京、内阁承宣厅行走。入民国,供职北洋政府。1951年中央文史研究馆成立后,友人屡次鼓动乃至推荐他,他一开始并不积极,很可能与他的伪满生涯、遗民身份有关。假如不谋求入馆,这些污点可以静悄悄地成为鲜有人问的历史。等到了1956年10月,许宝蘅终获中央文史研究馆之聘。作为年逾八十的旧文人、新馆员,许宝蘅不断学习,努力前行,最终脱胎换骨,赶上了新时代的步伐。许宝蘅可以说是旧时代文人在新中国成立后寻求思想和行动上的进步,投身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一个典型人物。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近代文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武迪介绍了我国近现代著名文史专家阿英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的光辉事迹。阿英青年时代就迸发出的巨大政治热情及对平等、自由理想生活的热烈追求,1926年秋,经历数年革命斗争的阿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阿英与蒋光慈、孟超等人一起创立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第一个革命文学社团太阳社。1930年,阿英与鲁迅、茅盾等人一起倡立左联。阿英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革命的一生,光辉的一生,学习阿英的事迹,可以激励当代中华儿女,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个人的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近代文学研究室副研究员郭道平探讨了郑振铎的左翼政治理念以及他和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渊源。早在“五四”时期,郑振铎已明显倾向和亲近左翼思想;他的一生,从“五四”青年成长为新中国的文化建设者,始终站在大众的立场、投身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事业。20世纪30年代,他和阿英共同开辟了“晚清”文学研究这一学术领域。二人于1937年出版《晚清小说史》与《晚清文选》,堪称其时晚清文学研究双璧。“晚清”研究自始即蕴涵着反抗帝国主义、“求得民族自由与解放”的浓郁政治内涵。而从晚清到20世纪30年代、直至当下和未来,如郑振铎先生这样的“少年”,一直前仆后继地、行走在为国家和民族寻求光明的大路之上。

  导演申彤谈了作为一名媒体人,如何从党史中提炼党史故事的思路,认为在宣传过程中要融合专家的真知灼见,让更多的人参悟到党史的力量。党史是靠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串联来的,许多节目不仅是做历史,而是聚焦人物,人来讲人物传播给人。所以就需要创作者将政治语言转化为大众语言,避免理论性内容的曲高和寡,更容易唤醒人们对于时代的记忆,使用群众语言进行传播的方式,也是中国共产党践行群众路线的现实体现。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更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最厚重、最生动的教科书,回顾早期党史人物的英雄事迹,可以让我们在党的历史中感受伟大建党精神的的感召力和震撼力,感受党史人物“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崇高的家国情怀,感受到理想信仰的召唤和担当精神的启迪。本次会议尝试以多学科优势力量聚合荟萃的方式研究探索早期党史人物传记,彰显专业特色,呈现家国情怀,为宣传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贡献了学术力量。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实习编辑 杜智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