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

首页 > 会议日历 > 北周帝陵高等级墓葬考古研究成果发布

北周帝陵高等级墓葬考古研究成果发布

会议时间

2024-03-28 至 2024-03-28

会议地点

陕西

主办单位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会议介绍

  3月28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北周高等级墓葬考古研究新进展。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种建荣表示,经过复旦大学、厦门大学联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近年来对北周武帝宇文邕墓出土人骨进行的相关科学分析,对相关历史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一是复原了武帝宇文邕的长相,其早逝的原因可能是长期服食丹药导致砷中毒引发系统性疾病。二是还原了生于蒙古草原的阿史那皇后生活方式。其定居北周都城长安后,享受了与其故乡一样甚至相对更好的以畜牧产品为主的饮食生活。三是突厥阿史那部可能起源于欧亚大陆东北亚,即今天的中国东北到俄罗斯贝加尔湖区域。这一系列研究成果,以生物学样本结合多学科交叉,揭示了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与中原地区和周边地区各民族之间交往交融的历史,为研究北方草原地区各民族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民族在不同历史阶段交融的范围、内容、方式和作用,尤其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的历史和文化特点,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北周是中国历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王朝之一,奠定了隋唐大一统的基础。北朝后期,宇文泰凭借家族和自身的影响力,成为关中鲜卑集团的主持者,建立西魏北周政权。尤其是北周宇文氏政权为全国大一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隋唐王朝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北周定都长安,历五帝,共二十四年。咸阳洪渎原为北周帝陵之所在。根据文献,北周共有6座帝陵,分别是文帝成陵、孝闵帝静陵、明帝昭陵、武帝孝陵、宣帝定陵和静帝恭陵。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西北大学特聘教授张建林介绍,1993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咸阳陈马村意外发现了一座北周高等级墓葬,出土文字材料显示,墓主人为北周武帝宇文邕。2022年,基本建设考古过程中在咸阳北贺村发现了北周开国皇帝宇文觉墓。近期展开的科技分析使北周武帝的面貌和族源得以窥探。

  北方草原各民族与中原汉族之间、北方草原地区与中原农耕地区之间由分散走向统一,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出现、发展和不断稳固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北周武帝为鲜卑族。鲜卑人群的起源研究是历史学和人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通过对武帝基因组进行分析,研究团队从遗传学角度揭示了武帝及其家族的族源,对理解鲜卑人群的起源意义重大。通过遗传学分析,研究团队发现,武帝与古代契丹人、黑水靺鞨人以及现代达斡尔人、蒙古人存在最近的遗传关系,并估计武帝血统有六成源于古代黑龙江流域的东北亚人群,三成源于古代黄河流域的农业人群。“武帝家族谱系表明他的祖母王氏可能是北方汉人,所以,武帝约三分之一的古代黄河流域血统极可能是鲜卑皇族与汉人贵族长期通婚的结果。”

  在整合分析已发表的鲜卑人基因组数据后,研究团队还发现,鲜卑人群至少有60%的主要血统来源于黑龙江流域的古东北亚人群。同时,不同地理区域的鲜卑人内部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而这种差异很可能是鲜卑人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与周边人群长期通婚融合的结果。”这一发现,为南北朝时期贵族之间“胡汉融合”找到了直接证据。

  作为吸融方的北方草原各民族吸融农耕文化不是照单全收,并没有摒弃原创的适合本地区、本民族物质和心理需求的传统文化。武德皇后阿史那氏为突厥木杆可汗俟斤之女,武帝于天和二年(567年)迎娶至长安。本次研究综合运用生物考古和历史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对公元6世纪都城长安身份明确、有史料记载的8例核心贵族阶层人类骨骼、9例关中地区平民人类骨骼和3例家养动物骨骼进行了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反映出居住在长安的皇帝、皇后和其他占据社会高层的贵族群体以及平民阶层的饮食情况,揭示当时长安地区人们饮食、社会地位和身份之间关系的复杂性。研究将以上数据与已发表的中国北方及其周边地区公元前550至公元1200年左右的人骨胶原碳、氮同位素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本研究中讨论的大多数贵族的饮食习惯与蒙古高原游牧人群的饮食习惯趋于一致,而平民饮食则倾向于与华北平原等农耕区的人口趋于一致。

  阿史那氏生物学样本是追溯突厥源流史的重要材料。关于突厥阿史那部的祖源,学界有三个假说。一说是匈奴之后,属于欧亚大陆东北亚起源;二是欧亚大陆西部起源,说是在西海之右,最夸张的说法认为西海是地中海;三说为东西混合说,即在中国西北地区由东西方人群混合而成。研究团队认为,“从我们测得的数据来看,明确了突厥阿史那部起源于欧亚大陆东北亚,即今天的中国东北到俄罗斯贝加尔湖区域,否定了欧亚大陆西部起源说和多重起源说。另外,阿史那氏与铁器时代以后的通古斯(阿尔泰语系的三大语族之一)和蒙古语游牧人共享更多的基因,如柔然(中国古代游牧民族之一)、鲜卑、契丹、黑水靺鞨(唐代东北部族名),与其他古突厥人有显著的遗传差异,显示了突厥汗国内部的多重来源。最后,突厥阿史那部对现代突厥语人群的遗传贡献非常有限,再次确定了突厥语为文化传播模式,而非人群扩张模式。”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程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