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举办了《国际组织研究手册》编写开工会。本次会议聚集了国内国际组织研究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了国际组织研究的各个方面。
《研究手册》主编之一、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朱杰进提出,编写《国际组织研究手册》是一项学术共同体的集体事业,目标是系统梳理国际组织研究的各项研究议程,为进入这个研究领域的硕士生、博士生以及青年教师提供一个入门指南。《研究手册》主编之一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薄燕教授则指出,研究手册的编写需要采用历史动态视角,剖析国际组织内部要素及其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体的特征。朱杰进还表示,国际组改革研究的重点是分析国际组织改革的结果与改革的路径选择,以及中国在推动国际组织改革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苏长和进一步强调,各位学者在研究手册的编写过程中要超越西方中心主义,要引入南方国家与东方国家的视角,要结合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实践。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田野以“国际组织与国内政治的互动”为主题探讨了国际组织与国内政治互动的文献背景、互动方式及相关理论。田野表示,这种互动包含两个方向:国内政治如何影响国际组织以及国际组织如何影响国内政治。
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王明国以“国际组织的退群与再加入”为主题探讨了国际组织成员资格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王明国以特朗普政府的大规模国际组织退约和拜登政府的再加入为例,将退约和再加入作为分析国家与国际制度互动的重要指标。王明国认为,退约与再加入反映了美国对国际制度一种战略性的运用,且可能影响制度改革。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姚璐分析了国际组织内外身份认同的逻辑。姚璐讨论了国际组织内的身份位置、主体行为者的身份范围以及外部视角下的身份认知,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国际组织身份认同的动机。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黄宇韬强调,国际组织内部理念、规范、文化对行为的影响,并探讨了国家如何通过非正式渠道影响国际组织以及非正式治理如何影响国际合作的问题。最后,黄宇韬强调了理论简约性和历史复杂性的关系,以及历史客观性和意识形态性的问题。
外交学院侯自强探讨了“国际组织历史研究”的问题,强调历史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事件、国际组织的角色和职能以及国际法和全球治理结构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并讨论了国际组织历史研究的基本路径,包括史料筛选和处理,以及国际组织史料的特点。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余潇枫和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佳以“国际组织伦理”为题探讨了国际组织的四大伦理特性,即国际组织的道德优先性、国际组织制度的正义性、国际组织的文化共同性与国际组织的价值共创性,揭示了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中的伦理作用和影响。
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教授刘贞晔探讨了国际组织合法性的来源和危机。他指出合法性源自权威性、程序性(可参与性、包容性等)、绩效以及价值导向性,并面临权威性、程序性和绩效方面的合法性危机。对此,国际组织可以通过提高责任性、绩效、自我变革等策略加以解决。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刘宏松以“国际组织的有效性”为题,探讨了遵约、国际组织自主性、国际组织间的竞争与合作等与国际组织有效性之间的关系。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毛维准探讨了国际组织责任性的概念及其影响。他还分析了国际组织责任性的理论、行动、影响因素和结果,表示责任性是工具而非目标,其核心目标应是提升有效性和合法性。报告也涉及国际组织的自主性和责任施动者的角色,以及责任性与国际政治主要概念如权力、制度和认同的关系。
同济大学周逸江探讨了国际组织自主性的内涵、来源、影响及其作用条件。她表示,国际组织独立于成员国行动的能力对于解决全球问题至关重要。同时,周逸江还讨论了国际组织自主性的限制与挑战,并从中国的视角对国际组织自主性进行了反思,提出了针对全球治理改革的建议。
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蔡从燕探讨了国际组织在国际法制定、实施及解释方面的作用。蔡从燕分析了国际组织在国际法实施中的角色,强调了国际组织对条约的解释在国际法的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条约的文本意义在实践中可能会有所变化,重点在于其被国际争端组织机构如何解释和应用。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汤蓓探讨了知识生产在国际组织治理中的作用。汤蓓表示,知识类型塑造治理对象和行动议程,且其变化可能引发组织变革。汤教授分析了知识生产在国际组织治理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机制,讨论了国际组织生产的知识类型并分析了影响知识生产的因素。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余博闻主要关注国际组织权威的产生和运行。他分析了国际组织的产生,探讨了国际组织的行为逻辑与国际组织的变革。最后,他讨论了国际组织理论创新的原理,指出理论的发展既源于理论本身的逻辑,也受新实践的影响。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罗杭分析了国际组织的决策机制问题,探讨了投票权分配和投票规则设计两部分内容,同时比较了世行、IMF与亚投行的决策规则设计,指出中国日益参与国际组织决策规则设计的重要性。
外交学院外交学系副教授牛仲君围绕“国际组织的人事制度”这一主题,探讨了国际公务员制度的历史发展与国际组织具体的人事政策和实际操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任琳以“国际组织的复杂性”为题,强调指出,国际格局的变化、治理赤字、区域一体化趋势以及大国博弈促使国际组织复杂性现象凸显,并从学科史的角度讨论了国际组织复杂性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与中国学者在这一主题下的创新点。她还指出,东亚和亚太地区的经济领域是国际制度复杂性的典型案例。
复旦大学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张贵洪讨论了“国际组织间合作”的问题,提出了国际组织间合作的概念、类型、动力、效果评估和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宋亦明探讨了国际组织间竞争的概念、表征、动力、演进等几个方面。同时,他还提出了现有研究的未尽之处,涉及“概念漂移”风险、文献边界的确定,以及国际组织与主权国家关系的处理。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杨娜探讨了国际组织议程设置在提升国际行为体影响力和实现目标中的作用。杨娜分析了国际组织进行议程设置的动机、过程和能力,并提出了对国际组织议程设置实践的延伸思考,包括影响议程管理效果的因素和国际组织议程设置的独特之处。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杨双梅阐述了国际组织生命周期的概念及其现实意义,并重点关注了国际组织的衰退和消亡。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刘莲莲聚焦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创设,并关注了国际组织创设的历史和理论逻辑,同时结合了中国进行国际组织创设的现实。
总体上,《国际组织研究手册》的编写为理解国际组织的复杂性和多维性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对于进一步推进国际组织研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王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