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因压力而请病假的人不断增多,而社会还面临着从战争冲突到生态崩溃等的威胁。在当今社会危机的背后人们感到了巨大压力,并迷失了存在意义。然而,人类本身就有能力寻找存在的意义。在此背景下,人们由内在力量创造和感受生活的意义就空前重要。
随着该倡议进程过半,本报记者对该倡议的协调员之一、隆德大学艺术与文化科学系教授马克斯·利耶福斯(Max Liljefors)进行了专访,聚焦如何通过跨学科合作探寻人类生存韧性。
利耶福斯对本报记者表示,生存韧性合作倡议的跨学科性从该项目三个协调员的学科背景就可见一斑。他本人来自隆德大学人文与神学联合学院,协调员马丁·伽尔维茨(Martin Garwicz)是隆德大学神经生理学教授、比吉特·劳辛医学人文中心主任,协调员克里斯汀·瓦姆斯勒(Christine Wamsler)是社会科学学院的可持续性科学教授。在项目开展期间,他们感受到参与者们普遍渴望逾越知识的鸿沟,而且跨学科合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人类可以创造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报》:首先请您介绍一下生存韧性合作倡议发起的原因和目标。
利耶福斯:隆德大学希望促进不同院系之间的跨学科合作,也希望加强与校外伙伴的合作,以应对社会挑战。隆德大学资助的生存韧性合作倡议(2023年至2025年)就是这样一项计划。该倡议汇集了来自五个不同学院的约30名研究人员,此外还有十几个社会上的合作伙伴。
我们的目标是应对当今社会生存压力以及无意义感的快速增强带来的挑战。这种压力和无意义感往往伴随着疏离感,在瑞典和其他很多国家都是如此。这既是一个“内在”问题,也是一个“外在”问题:它给人类带来巨大痛苦的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社会成本。在今天的瑞典,超过一半的长期病假是与压力相关的精神疾病有关,许多其他国家也有类似情况。正如最新的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所述,如今人们的焦虑程度是空前的,而这是人类发展的严重障碍。
因此,生存韧性合作倡议旨在更好地理解人类在寻找生命意义、和平、美以及生命中联系方面的能力和需求,设计我们的工作生活和教育系统,从而培养和满足人类的这种生存能力和需求。我们所说的“生存韧性”指的是这些用于创造意义和建立联系的人类内在资源,因为它们可以给我们动力、希望和力量,为改善我们个人的生活、我们的社会和我们共同的世界作出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如何看待人类生存的意义?
利耶福斯:我们无意声称自己了解或者会教导他人人类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然而,我们相信,人类本质上是创造意义的生物。当今社会常常忽视人性的这一基本方面,片面追求无休止的生产和经济增长,这种心态不仅让我们耗尽心力,而且还使得地球不堪重负。因此,我们的目标是转变这种心态,让人类变得更加专注、更富有同情心,人类内在能力蓬勃发展的同时也能够尊重彼此、社区和地球的福祉。
《中国社会科学报》:为何该倡议将沉思、美学和同情确定为人类创造意义的三条路径?
利耶福斯:我们选择沉思、美学和同情作为关键概念,是因为这三个概念相互关联、相互支持。
沉思是为了寻找内心的宁静,让我们超越狭隘和短浅的目光,不再只是关注工具性问题。我们这里所说的美学不是关乎事物的外表,而是说人类关注感官、诗意的想象,注意其他生命体和世界的美,从而与世界建立联系。同理心是指人类理解他人视角和痛苦的能力,以及关心他人、世界和自身的一种能力,旨在减轻人类的痛苦。
沉思的态度可以支持审美意识,否则审美意识就会淹没在日常生活的压力中。反过来,审美意识可以培养同理心和同情,因为我们倾向于关心和保护我们觉得美的事物。最后,同情可以支持沉思,因为它帮助人们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封闭状态,超越狭隘私利,视角更加广阔。因此,这三种人类内在品质——沉思、审美和同情——形成了三条相互关联的道路,通向有意义的生活,将个人、集体和我们共同拥有的地球融为一体。
开展教育及专业实践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教育及专业实践领域,如何将沉思、美学和同情三者融为一体?
利耶福斯:生存韧性合作倡议的目标是促进这三种人类内在能力与工作生活和教育相融合,以减轻人们普遍存在的空虚感。很多人由于找不到意义而感到痛苦,长期请病假,造成高昂的社会成本。受此类病假影响最严重的行业是医疗保健和教育行业。二者都是“关系密集型”的行业,因为关照他人是这些行业专业人士的核心任务之一。
生存韧性合作倡议汇集了来自多个学科的研究人员、利益相关者(例如公共医疗保健提供者和学校)以及民间参与者(例如非政府组织和艺术从业者),以期汇集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大家相互学习,在上述领域开展新的研究和实践。
生存韧性合作倡议为医疗专业人士开设了一门课程,教授如何在各种医疗专业中使用艺术和美学,包括姑息治疗、精神病学、疼痛康复、老年护理等领域。90%的学生报告说,他们可以立即开始在专业实践中运用学到的新知识,医护人员和患者都从中受益。2024年秋天,生存韧性合作倡议在全球健康欧洲大学联盟(European University Alliance for Global Health)框架内推出一门类似的新课程,不过并不仅限于医疗专业人士。我们还启动了一个试点项目,目标是在高中阶段践行提高生存韧性的方法。我们还受邀在瑞典和其他国家的医学和精神病学课程以及医疗专业人士云集的多个活动场景教授生存韧性。此外,我们为研究人员和利益相关者组织了十几场有关生存韧性的活动。在生存韧性合作倡议的倡导下,瑞典皇家科学院将在2025年举办一场关于生存健康和韧性的全国性会议,这有可能成为国家公共卫生政策的一部分。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认为,要实现增强个人和社会生存韧性这一目标,至关重要的是将研究与从业者的实践能力相结合。例如,医疗保健领域不少计划的一个起点是世界卫生组织2019年发布的实证报告,该报告汇编了约4000项关于艺术和审美过程对健康影响的国际研究。然而,这些知识必须与艺术从业者和医疗保健专业人士所代表的专业知识相结合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跨学科助力可持续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有鉴于生存韧性合作倡议已经取得的进步和产出的成果,该倡议的下一步计划是怎样的?
利耶福斯:生存韧性合作倡议的第一步是让不同的参与者,包括来自多个学科的研究人员、利益相关者和从业者相互联系,了解、学习和启发彼此。在此过程中,参与者的热情令我们颇感震撼。参与者代表了庞大而多样的知识库,但由于之前缺乏各领域之间的桥梁,他们只能局限于自己的领域中。生存韧性合作倡议开始的第一年致力于创造一种彼此尊重的氛围并展开对话,逾越这些领域之间传统上的鸿沟,激发彼此的好奇心和信任。
生存韧性合作倡议的第二步是协调合作伙伴,在他们之间展开新研究和实践合作,其中一些合作如我之前所述。
我们下一步的计划是,在目前已有的经验和合作基础上,启动新的更大规模的研究和实施项目。为此,我们正在起草一系列申请,向各类大型资助机构申请外部资助。
迄今为止,在应对不同社会背景下出现的问题和挑战方面,沉思、审美和同情通常被作为补充方法。然而,我们的长期目标是将这些方法转化为设计社会机构、教育系统和工作生活的基础。生存韧性合作倡议已确定,这是将这些观点和见解融入医疗和教育部门专业教育的关键一步,因此,目前这是我们的优先战略。通过瞄准专业教育,我们可以实现“弹弓效应”:通过医护人员,我们可以接触到患者;通过教师和校长,我们可以接触到学生。不过,我们还需要接触社会层面上的决策者。刚才提到的瑞典皇家科学院的会议就有这样一个明确的目标。
《中国社会科学报》:生存韧性合作倡议将对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什么贡献?
利耶福斯:生存韧性关乎我们能否从不断消耗和剥削自己、他人和地球的境况转而创造一个更具关爱、可以持续发展的社会。换句话说,生存韧性关乎三重福祉——个人福祉、社区福祉和地球福祉。生存韧性涉及解决当今多重危机背后的人类内在维度,最终目的是提高个人、集体和地球的福祉。
我们的文化系统性地将人类内在维度从教育、制度和政治体系中剥离出来。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通常被视为外部威胁或危机,因此我们试图用外部的、主要是技术措施来解决它们:我们如何定义问题自然会决定我们对它们作出何种反应,这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很明显,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主导性措施目前并没有催化出必要的变革。事实上,社会的发展轨迹仍然具有很强的不可持续性。生存韧性合作倡议致力于促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我们所面临的威胁和危机实际上反映的是人类内部脱节的危机。在此基础上,我们更多支持交往性(relational)途径,以帮助人们建立或重建联系,找到新的意义和主观能动性,从而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提高社区乃至整个世界的福祉。
因此,生存韧性合作倡议的工作也与“内在发展目标”(Inner Development Goals)高度一致,是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补充。
《中国社会科学报》:该倡议如何协调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您认为跨学科合作与研究是否是学术界的一大重要趋势?
利耶福斯:如上所述,跨学科性和交叉性对于实现生存韧性合作倡议的目标至关重要。生存路径涉及人类和社会的所有维度和层面,因此,我们需要整合所有形式的人类知识。参与者们的巨大热情令人震撼。这表明,各个学科和部门对于逾越传统知识鸿沟的合作都有强烈的需求。为实现这一目标,关键的一步是营造一种信任和好奇的氛围,并开展尊重彼此的跨学科对话。关于这点,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一位协调员是瑞典研究委员会(Swedish Research Council)资助的一项为期四年的研究项目的主要研究员,该项目从元认识论的角度确定医学科学和人文科学,尤其是美学学科之间开展对话和知识交流所存在的障碍,以及如何克服这些障碍以促进跨学科工作与协作式知识生产。
我们的经验是,大多数科学分支都非常重视跨学科性。然而,实现跨学科研究项目的一个障碍是,主要的研究资助机构被划分成专门的审查小组,这些小组只专注于各自特定的领域。找到克服或绕过这一障碍的策略对生存韧性合作倡议来说很重要。我们对此持乐观态度。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