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需要结合中国历史理解中国

2024-12-06 作者:王婀娜 [德国]沃尔夫拉姆·埃尔斯纳(Wolfram Elsner)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俄乌冲突尚未结束,巴以冲突战火又燃,世界各国人民渴望的和平究竟何时才能出现?在此背景下,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王婀娜与德国不来梅大学经济学教授沃尔夫拉姆·埃尔斯纳(Wolfram Elsner)围绕多极世界秩序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对话。埃尔斯纳认为,世界需要来自中国这个东方古国的智慧,世界缺乏对中国的真正了解,更缺少对中国历史的了解。他断言,多极世界秩序的当前和未来都将与中国密切相关。与西方的说法相反,中国并不是寻求新的全球霸权,而是寻求一种新的再全球化。他提醒西方民众,在对今天的中国进行评判时,不能采用割裂的视角,而是要结合中国的历史观察这个国家。鉴于当前国际形势,稳定和不断发展的中德关系将为两国人民带来福祉。

  历史上“中式和平”带来稳定局面 

  王婀娜:拉丁语“Pax Sinica”(“中式和平”或“中华治世”“中国治下的和平”)是一个历史概念,翻译成英文就是“Chinese Peace”。具体来说,“Pax Sinica”指的是历史上在东亚、东北亚、东南亚和中亚等地区,由中国占据区域性领导地位而带来的相对和平、稳定的局面。学术界普遍认为,最早的“Pax Sinica”出现在汉朝,后在唐朝、明清时期也多有讨论。20世纪80年代以前,从现实的国际关系角度而非历史角度去探讨“Pax Sinica”的学者并不多。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在国际社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当世界各地陷入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之时,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思考新兴的多极世界秩序问题。您如何看待“中式和平”?

  埃尔斯纳: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深厚历史文化。在我们的历史叙述中,宋代的中国在世界GDP中的占比约为40%,1820年,即欧洲人入侵之前,这一比例则为不到1/3。在包含中亚、东亚、南亚以及西亚和东非的辽阔地域内,“中式和平”持续了很多年,这一大片地区没有发生过任何重大战争,也没有种族主义,“种族主义”是19世纪的欧洲“发明”的(如果忽略欧洲自中世纪以来的反犹太主义的话)。欧亚大陆的“中式和平”与欧洲古代不同,没有奴隶制,也没有农奴制。巨龙舰队的远征主要是为贸易做准备。中亚地区,特别是旧丝绸之路沿线及相关大型贸易中心,一直是多元文化和多宗教并存的地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经过“世纪耻辱”,中华大地上留下的是一个饱受蹂躏和掠夺的国家。英国输入的鸦片导致数千万人死亡和患病。1950年,中国在世界GDP中的占比约为4.6%。110年的时间内,中国从最富裕的国家沦为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中国在世界GDP中的占比为2.3%。

  王婀娜:近些年,中国提出了许多倡议,西方社会如何看待中国的这些倡议?

  埃尔斯纳: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都在联合国框架内,每个倡议都得到了许多国家的支持和参与。中国还迅速与阿富汗周边国家合作,使阿富汗避免了最严重的饥荒。西方媒体报道的却是,其他国家现在也在参与的伊朗—沙特阿拉伯和解倡议和乌克兰和平倡议。

  中国于2015年在联合国提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倡议,还设立了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等。2021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期间,中国宣布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许多联合国下属机构组织各国政府官员和记者前往中国进行国际访问。例如,前往大面积的新林区,了解当地为防治荒漠化、消除贫困所采取的措施,了解当地的少数民族政策和职业培训政策。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挥积极作用 

  王婀娜:2023年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时,我注意到欧洲媒体对论坛的关注度很高。有欧洲媒体认为,论坛具有重大意义,会议议程包括中国的经济投资,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发展项目捐助国之一。与此同时,我也发现,还有一些人对该倡议持批评态度,并非常关注该倡议对双边关系和国际秩序的影响。您如何看待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

  埃尔斯纳: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嵌入最好,同时也是在监测、分析和评估方面做得最好的项目网络。许多国际机构,特别是美国的高校,参与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中国政府的国际咨询和评估框架,其中包括美国波士顿大学(特别是该校的全球发展政策研究中心)、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世界资源研究所、荣鼎咨询以及澳大利亚悉尼罗伊国际政策研究所等。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研究中心、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世界资源研究所作为一个联盟,可能已经建立了世界上关于这一主题的最大数据库,它们的双周通讯不断提供有价值的分析。对该倡议的透明度监测和评估等也是通过通常每两年一次的多边大陆监测在参与国连续进行的。可是在西方,很多人对这些数据都不了解。

  中国提出了很多区域性合作框架或机制,针对欧洲有“16+1合作”,针对非洲有中非合作论坛,针对中亚地区有“中国—中亚峰会”。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内的许多大型项目通常有联合国下属组织或机构的参与,这些组织或机构也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正式合作伙伴。此类项目的重点是基础设施投资。截至2023年10月,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世界银行和其他机构也会定期分析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世界贸易和世界贸易额的影响。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融资多由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等参与。它们提供便宜、灵活的贷款,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数据,2021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投资超过8400亿美元,涉及超过165个国家和约13400个基础设施项目。加上现有基金持有量,已投资或可供投资的资金超过5万亿美元。以中国的货币储备为基础,通过央行和开发银行的杠杆作用,长期可能动员15万亿至20万亿美元。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表示:“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任何投资被挪用。”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研究中心则提出:“债务被目标国家创造的更多资产所抵消。”无论是在非洲还是在拉丁美洲,都没有国家陷入中国的“债务陷阱”。2000年至2019年,中国还取消或延期了超过50亿美元的非洲债务。最近,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研究中心、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和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一项联合研究得出结论:“中国正在负责任地发挥作用,向那些原本无法获得有吸引力融资的国家提供危机融资……中国的债务重组纠正了西方央行债务重组体系的不平等……而美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只向经济关系密切的合作伙伴提供融资支持,这种支持还深受地缘政治利益关系的影响……中国的债务重组是原本已缺乏吸引力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计划的替代方案。”

  大力推动南南合作 

  王婀娜:德国智库国际政治和安全事务研究所自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日起,就开展了跟踪研究并发表了多篇研究报告。有研究表明,中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南南合作与团结,并将重点从发达的“北方”转向政治和经济互动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在中国的领导下,南南合作是互利、互相尊重、顺应发展中国家愿望、符合发展中国家优先事项的。您如何看待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取得的成就?

  埃尔斯纳:自中非合作论坛2000年成立以来,在论坛框架内,到2021年,贸易额增长了10倍;建成铁路6000公里、港口20个、发电厂80座。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的报告谈到“非洲有史以来第一次根本性的工业化”,有了“开发当地资本”的“新的适应性技术”(例如为微型企业的管理者提供简单、廉价的手机)。中国在非企业与当地供应商合作,80%以上的员工是当地人。根据麦肯锡的说法,2019年已有1000万名非洲人在中国企业就业,其中2/3的中国企业为他们的非洲员工提供了培训和继续教育,企业管理人员中有44%是非洲人。中国政府一直有针对中国中小企业的行为准则。同时,大约有50万非洲人在中国留学,超过20万非洲人已经拥有由中国教育机构颁发的学位。

  绝大多数非洲人认为中国对非洲产生了积极影响,例如,加纳民调机构非洲晴雨表2019年的调查显示,非洲人认为中国人对他们“平等相待”。成年后一直生活在德国的埃塞俄比亚人阿斯法-沃森·阿塞拉特(Asfa-Wossen Asserate,埃塞俄比亚末代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的侄子)最近表示:“中国从不质疑非洲国家的领土统一……而是派遣了医疗人员并支持解放运动……(他们)改善了非洲人民的生活,修建了道路、机场、水力发电厂、港口、移动通信设施。”

  王婀娜:在近三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上,西方国家一再提及“全球南方”这个概念。在您看来,中国针对“发展中国家”“南南合作”等遵循着怎样的外交政策原则?

  埃尔斯纳:只有在考虑历史背景的情况下,才能理解中国当前的国际形象。尽管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已经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但仍将自己视为发展中国家。2022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2741美元,连续两年保持在1.2万美元以上,但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国奉行反霸权和推动世界多极化的外交政策,缔结了多边而非排他性协议,这些协议是南南合作的组成部分。中国提出的几乎所有国际倡议都被纳入联合国体系,而“全球南方”国家在联合国的投票中占主导地位。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意味着: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所有这些现在都被明确纳入新的国际组织规则或国际协定,如上海合作组织或《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国宪法对和平共处与互不侵犯做出了坚定的承诺。此外,中国不断强调“中国特色”,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理解为:我们的制度只适用于我们,不是出口产品。

  中国的投资具有可靠性 

  王婀娜:当地时间10月29日,欧盟委员会发布消息称结束了反补贴调查,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BEV)征收为期五年的最终反补贴税。反补贴税于10月31日起正式实施。欧盟认为,中国的电动汽车行业得到了政府补贴,这些补贴让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具有强大的价格竞争力。这一措施旨在保护欧洲本土汽车制造商,避免在价格竞争中受到压制。而德国联邦统计局2024年2月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虽然与2022年相比,2023年中德双边贸易额下降15.5%,但依然高达2531亿欧元,中国连续八年成为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其中,2023年德国从中国进口额同比下降19.2%;德国向中国出口额同比下降8.8%。德国是出口大国,中国始终是德国的重要经济伙伴。您如何看待中德双方的贸易关系?

  埃尔斯纳:工会和商业协会的声明以及波鸿鲁尔大学2020年的研究报告均强调中国的投资不仅具有可靠性,而且有助于保障就业和维持回报较低的长期业务。截至2022年1月,中欧班列已铺画78条运行线路,通达欧洲23个国家的180个城市,开行集装箱班列约5万列。2014年全年共开行中欧班列308列,发送集装箱2.6万标准箱;到2021年时,仅1—8月就累计开行10030列,发送集装箱96.4万标准箱。仅2021年,就有15000列火车开往西欧,主要开往杜伊斯堡内陆枢纽,然后前往鹿特丹、汉堡、曼海姆、巴黎或马德里。这相当于每小时开行1.7列火车,每列火车运载100个集装箱,货物总价值为750亿美元(2021年)。漫长的路程可以在10天内完成,无接触、密封,没有较长的边境停留时间,因为它们配备了GPS跟踪器。铁路取代了飞机和柴油船,现在几乎满载着德国产品返回。德国铁路终于通过货运盈利了!从德国铁路股份公司的角度来看,正如该公司代表所说,这是“对欧盟铁路行业的关键影响”。他计算出,运输同样多的货物,使用中欧班列产生的二氧化碳比航空运输少95%,比卡车运输少80%。

  德国为数不多的优秀中国专家之一、拥有数十年经验的驻华记者沃尔夫冈·赫恩(Wolfgang Hirn)的话可能有助于缓解西方政党和政治人物的歇斯底里,他呼吁欧洲人理性起来:“我们德国人显然不想付出努力去了解中国,哪怕只是对中国有个大概的了解,尤其对德国政界来说……据说有一些重要的部长和议会议员从未去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但他们对这个国家有强烈的看法和谴责。”但德国和欧盟的“产业政策”法规越来越政治化,保护主义倾向越来越严重,并选择性地针对中国投资。特朗普的“脱钩”要求在德国得到了政治落实,而中国对德国和欧盟的投资实际上自2018年以来大幅下降。最近,德国工业界正通过创建一个与德国供应商脱钩的系统,来保护自己免受指挥主义影响以及可能来自德国政府和欧盟的制裁,例如,部分企业希望与中国供应商共同在中国建立法律上独立、准自治的德国经济区。为此,德国公司最重要的供应商现在正在中国建立大型生产和研发设施。

  王婀娜:近来欧洲一方面要对中国汽车行业等进行反补贴调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另一方面认为对中国“依赖”度过高,而要“去风险化”。您如何看待这种“依赖”与“威胁”?

  埃尔斯纳:如今,所谓的“自由”(新自由主义—霸权—资本主义)世界宣称,他们受到了一个国家的威胁,这个国家想要让所有人都严重“依赖”于它的复兴进程。那么到底是谁让他们依赖中国的商品、贷款、资本、货币以及它们的最终“价值”呢?事实上,中国只是在一条正确的路上前行着,中国人的眼中并非只有这些冰冷的数字:中国10年前正式放弃了危险的“世界出口冠军”模式,也不再片面追求GDP的增量。但一个国家在世界GDP中的占比与其人口份额不成比例,也是不正常的。作为高效、创新的新兴国家,中国在世界GDP中的份额仍将不断增加。虽然不再是40%,但显然,我们正在回到已经存在了数千年的历史常态。所以:西方人,请放松!接受现实,而不是歇斯底里地沮丧!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德国不来梅大学经济学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程可心)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