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队在埃及发现了什么?→根据一段残破铭文和图像,复原出整个场景

2025-06-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记者:这确实是胆大心细。高老师,您在工作中有哪一刻非常兴奋?

  高伟:我在这团队中,是和埃方工作人员一起负责铭文的研究。比如我们在发掘一个区域的时候,出了一些石块,这个石块上面有(铭文)——因为埃及的建筑有一个特点,就是基本上高等级的建筑都是石构的建筑,砂岩的或者是花岗岩的,然后它们埃及的装饰艺术,就是比较喜欢在墙面上布满铭文,就是象形文字,还有浮雕刻画,刻画的一般都是法老向神献祭,或者是一些宏大的战争场面。基本上每一个神庙的建筑墙面上,如果它完工的话,都会留有这些文字或者图像。但这些文字图像,我们现在如果看的话,就很容易了解上面是什么内容、整个一幅图像什么样子,但其实我们真正到实地去做发掘工作的时候,往往好的情况是出一个小石块,这个石块上有两三个字留下来,就不错了。所以我们要面临这样一个困难的情况,你怎么从这很短的铭文或者很残破的图像中去识别它,然后把它复原到一个完整的场景?这就要考验我们对这个材料了解有多深、有多透彻,然后还有就是要经常看、经常想一下。所以我在工作过程中,如果说有这么几个特别让人高兴的时刻,就是发现一个石块之后,通过我自己去找、做对比,然后可以确定这个石块就是某一幅场景当中的一部分,这样你就可以复原出整个场景。因为埃及的神庙里边,这个场景是有变化的,但是主题都大致类似,比如我们在这个大的阿蒙神庙当中看到的一个场景,因为它等级比较高,有可能被复制到其他神庙当中,有这种可以参考的材料。我能想到的就是,我们在发掘第三座神殿的时候,一开始有几个石块,我们怎么也想不通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因为它留下来的只是人物胸前位置,就你能想象一整面墙,大概高有五六米、宽有三四米这么一面墙,这个人物前胸的位置,就是比例很大。但当我们发掘出来的时候,只有这一块东西,我们不知道它到底讲述的是什么内容。后来也是查阅资料,就可以明确地知道,她是一个圣女,女性的祭司,面对的是卡尔纳克的三个主神——阿蒙神、穆特神和孔苏神。虽然留下的只是残破的一段,但我们能复原出整个场景,这也是挺有成就感的。

  记者:那就像我们国内经常复原壁画和释读甲骨文一样。

  文臻:常看常新。就是经常发现什么,我们就回去找一些材料,或者去周围的这些古迹,去看一些类似的。

  贾笑冰:像我们在尼罗河东岸工作,住在东岸,然后西岸还有很多葬祭庙、墓葬这些东西。第一次去看很新鲜,第二次去看好像都差不太多。就有一点对我来说,因为我并不是做埃及学出身,开始也意识不到看资料的重要性,因为在国内做史前,说实话不用看文献,然后就觉得这不用看了吧,已经来了两回了都。后来就像他俩刚才说的那种,我们新发现的东西需要有一个背景资料。有了这些背景资料,我们理解之后,再去看那些东西,可能会发现隐藏在里边很多值得讨论、值得探讨的学术增长点,就会发现一些新东西。这样就觉得常看常新。每次去看的时候,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可能在其他的一个场景、在某段铭文里,又发现新的有意思的事,大家一块讨论讨论,然后反过来再跟我们的发掘做一个比较,就感觉挺有意思的。

【编辑:何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