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盛极一时的文明,只有中华文明始终保持着勃勃生机,传承至今。中华文明在继承发展中不断创新,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逐渐积淀出孜孜以求的创新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
创新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和鲜明禀赋。从物质文明看,早在新石器时期,我们的先民就因地制宜,创造了先进的稻作农业和旱作农业,孕育出以农耕文明为基底的文明形态。其后,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中华民族创造了长期领先世界的铸铁、造纸、印刷、造船、丝织、制瓷、航海、火药等技术,在天、算、农、医等领域形成了系统的知识体系,修建了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等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激荡着创新精神的历史。没有巨大的创新勇气、系统的创新思维、丰富的创新智慧,就没有独树一帜的中华文明。
近代以来,面对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历史变局,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实现“旧邦新造”的目标上下求索,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甘沉沦、勇于图新的精神面貌。在时代洪流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党的百余年奋斗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并为之注入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更加强大的动力。对此,可从以下两方面理解。
其一,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强大创新精神的政党。党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审视中国历史、观察中国实际、规划中国前途,创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在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中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推进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在创新理论成果指引下,党系统谋划和部署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任务,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集成性创新。这种作用于理论、实践、制度等各方面的创新精神,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往开来、行稳致远。
其二,中国共产党充分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创新热情和创造能力。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作为创新的主体,坚持以党的创新引领和带动人民的创新。毛泽东同志说:“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他坚信,在这些“诸葛亮”的推动下,“不但生产量大增,各种创造都出来了”。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以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人间奇迹。挂壁公路、红旗渠、“海绵田”,见证了人民群众改造自然、重整山河的丰富智慧。小岗的红手印、蛇口的开山炮,诉说着人民群众闯的精神、“冒”的精神。中国共产党以“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把蕴藏在人民中间的创造热情和创新能力充分激发和释放出来,使中华文明的创新性有了更加鲜明的人民属性,更加深厚的群众基础。党的百余年奋斗史、新中国75年的发展史清晰地昭示,创新的力量来自人民,创新的成就属于人民,创新的希望始终在人民身上。
步入新时代,我们更加需要继续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这些重要论述深刻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创新性的根本途径。“两个结合”明确了新时代的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使命任务,必须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开展各方面创新提供了依据、确立了标准、指明了方向,从而引导我们以更加科学的方式、包容的眼光、自信的心态发掘符合中国历史演进轨迹、契合中国人民共同价值追求、适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物质资源、制度资源、科技资源、思想资源、人文资源。
我们要用“结合”的思维看待“结合”、推动“结合”,切实把“结合”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中国历史传统、中国文化精神内在的相通和契合点中,体现于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思想脉络和理论体系中,体现于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全局全程中。
经过长期开拓创新,中华民族创造出举世瞩目的现代文明成果,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对中华文明创新性的最好继承就是继续推进创新。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奋力开拓“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不断创造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旧邦新命。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