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南京大屠杀史研究青年学者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2024-08-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吴楠 通讯员徐红霞 王立)8月9日,以“新史料与新视野”为主题的第二届南京大屠杀史研究青年学者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来自国内外20所高校的近30名青年学者围绕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本侵华暴行、中国抗战与抗日根据地建设、战后调查和审判以及日伪研究等主题和与会专家展开学术研讨。

  研讨会面向“日本侵华和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的青年学者举办,并邀请相关领域专家点评,旨在鼓励青年学者挖掘、辨析、运用新史料,不断拓展学术视野、现实视野、国际视野,推进学术研究后继有人。会议共收到征文63篇,从中选出28篇文章作会议交流,与会青年学者分4组进行分享,专家学者逐一点评,并展开深入探讨。

  “很欣慰看到这么多青年学者加入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孙宅巍表示,尽管南京大屠杀史的研究成果已经浩如瀚海,但新史料的出现、对现有史料研究的再挖掘、新视角的运用,都表明此研究未来仍有广阔空间。

  日本大阪大学青年学者李青凌此次特意从日本赶来参加研讨会,她的研究方向为日军“慰安妇”制度研究。她说,作为一名女性,当在知道日军实施的“慰安妇”制度后,没办法转身离开。“研讨会是一个学术交流和学术传承的地方,对历史研究来说,年轻人的加入意味着薪火相传。”她希望有更多的年轻学者能加入到日军“慰安妇”制度研究队伍中。

  “当战争的亲历者群体消亡后,战争记忆如何传承下去?”上海交通大学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研究院副研究员赵玉蕙认为,历史研究呼唤更多年轻力量,年轻学者视野开阔、语言能力强、对新技术应用娴熟,为史料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前辈的指导也不可或缺,研讨会为青年学者和专家搭建了交流桥梁,专家的建议中肯切题,开阔思路,让我获益匪浅。”

  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张连红总结了参会青年学者研究的特点:一是跨学科色彩浓厚,青年学者们分别从国际法学、新闻学、社会学等不同角度对历史进行挖掘研究;二是视野新颖,选题新、理念新、方法新;三是涉及史料丰富,数据库资料的使用较多,尤其是日文资料的使用明显增多。张连红希望青年学者与时俱进,利用数字思维和理念推动历史学的研究和发展,更多地参与到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中,并在研讨中加强与专家、其他学者的学术对话,提高学术性。

  此次会议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主办,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杂志社、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承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常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