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近代中国财税史青年学者论坛在宁波举行

2024-07-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7月6日—7日,由《宁波大学学报》编辑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联合主办,宁波大学浙东文化研究院、宁波大学历史学系和西南交通大学财税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六届近代中国财税史青年学者论坛在宁波顺利召开。宁波大学党委副书记张真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副主任兼副总编钱蓉、中国财政学会财政史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付志宇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宁波大学浙东文化研究院首席专家龚缨晏主持开幕式。来自全国30余所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期刊编辑部的学者、编辑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会议现场 主办方/供图

  张真柱在致辞中代表宁波大学对本次研讨会的成功召开表示祝贺,向各位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介绍了宁波大学建校发展史和《宁波大学学报》编辑部的发展历程以及新近取得的标志性成果。

  钱蓉在致辞中代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对本次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莅临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她指出,中国人民大学决定牵头建设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数字创新平台中有三个子平台,分别是主文献平台、社科应用平台和网刊矩阵平台。在主文献平台中设置有热门专题模块,这个专题设有能够激发跨学科研究的议题,这与我们今天的财税史研究主题一致,财税史研究本身就具有跨学科研究的性质。社科应用平台则对发表文章不易的青年学者十分有利。

  付志宇代表近代中国财税史青年学者论坛发起人、第六届近代中国财税史青年学者论坛承办方、中国财政学会财政史研究专业委员会致辞。他指出,青年学者尚未形成定性思维,其新思想可以带给中年学者很多启示;而对于青年学者来说,中年学者则可以将自己的阅历和方法贡献给他们。宁波作为近代政治、经济重镇,在宁波召开近代财税史会议多有益处。希望各位学者坦诚交流,共同促进近代中国财税史研究的进步。

  主旨报告由《中国经济史研究》主编魏众、《史学月刊》副主编赵广军主持。付志宇梳理了中华民国时期超然主计制度的形成过程,归纳其精神特质,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当前的财政预算制度提出现实启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魏文享从近代地方政府的筹资方式入手,对地方税收结构、地方政府财团方式、地方债务收入、地方钞券、截留中央款项等几个主要方面进行了解析。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马金华认为,近代中国财政分权,经历了从分权下集权到集权下分权的演进。中央政府对全局控制能力的差异,影响了财政分权的效果。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史志学研究所副所长高福美认为,无论是牲畜税还是房地税,其征收来源及变动均与京城八旗生活与生计密切相关,可作为我们进一步观察清代八旗群体及其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柯伟明认为,近代中国印花税征管制度的演变,是政府基于自身行政能力,权衡征税成本与征税效率后的制度选择。宁波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雷家琼认为,在抗战时期,四川省各地参议会多次提议根据物价指数调整遗产税起征点,财政部最终吸纳建议,修订遗产税法。

  本次研讨会共设置了3个分会场。一、二分会场研讨内容为近代中国财税史,与会学者围绕近代中国财税史的多个维度,充分发表研究观点,展开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跨学科交流。

  就近代中国的财税制度,雷博雯(西南大学)分析了晚清时期糖捐制度的确立及其对糖业经济的影响,认为晚清政府通过糖捐征收来扩大财政收入、筹措海防经费。王薪宇(山西大学)研究了嘉道年间山西捐监制度的实施、调整及其收支情况,探讨了捐监制度衰落的原因,以及清政府为应对财政压力而进行的资金分配策略变化。宋庆超(华中师范大学)考察了清末山西亩捐从摊派到捐输再到杂捐的演变过程,揭示了清末新政经费压力下筹款方式的互动关系。董清平(西华师范大学)以魏绍江案等典型案例分析近代盐运失事后免税补运制度的运作,认为政府通过追缴税款、司法惩处等规制保障其良性运转,维护了盐运秩序。李波(湖北经济学院)探讨了民国时期北京和广东两地戏捐税制的演进,分析从定额承包到以票计税的征收方式变革,反映了税收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政府对戏剧行业管理的加强。

  就近代中国的财税治理,王静雅(华南师范大学)分析了太平天国战事结束后淮盐与川盐在楚岸市场的争夺,揭示政商关系、新旧盐商矛盾对淮盐规复进程的影响。方华康(武汉大学)探讨了清中后期两湖漕政在“国计”与“民生”间的矛盾与互动,揭示统治理念对改革效果的限制,强调社会治理中平衡国家与民众利益的重要性。罗凯(宁波大学)通过分析辛亥革命后浙江省军政府将厘金改名为统捐重新开征一事,揭示税收政策与地域环境互动的复杂性。王梅(四川大学)分析了安福国会在1919年度预算案会议的会期调整、军政费核减、岁入扩增等方面的努力与局限。侯培和(西北师范大学)以甘肃省为例考察南京国民政府全面抗战前十年的地方财税改革举措、绩效与局限。于广(上海社会科学院)考察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麦厘裁撤与麦粉税开征之间的关联,分析了国民政府税收政策的仓促出台、各地商人的反对理由、政府的应对措施,以及税收改革对市场整合和经济发展的复杂作用。

  就中共财税方面,刘艳萍(宁波大学)考察了中央苏区时期公债退还运动的多重动因,分析了群众退债行为背后的政治认同、经济自保以及政治环境影响,揭示了公债退还运动对苏区政府信誉和财政压力的复杂影响。郭威、林远航(福建师范大学)研究了华中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在战争时期如何通过制度化管理确保粮食供应,分析从初期的简单管理到后期深入制度化的演变过程,并探讨了其对党政军民粮食需求满足、部队发展和党群关系改善的重要作用。李金金(贵州财经大学)概述了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营业税制的建立与调适过程,分析边区政府如何根据经济需求和商人负担,不断调整税制,以促进经济发展并保障税收公平,认为这些尝试为建国后的税制改革提供了经验。赵元建(浙江大学)解析了中共接管济南后针对职工工资问题的应对策略,指出济南当局通过“原职原薪、个别调整”的政策稳定了民心,并通过民主评资运动逐步建立起交叉累进的工资制度,同时通过政治教育和民主化改革提升工人政治觉悟,为全国工资制度改革积累经验。

  除此之外,本次研讨会在三分会场专门设置了“学术出版与中国学术发展”专题论坛,与会编辑人员就学术期刊的选稿标准、选稿过程、期刊栏目策划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论坛闭幕式由魏文享主持,分会场小组代表王梅、王静雅、苏腾飞分别汇报了本组研讨情况。

  以史为鉴是我国的优良传统,与会青年学者所做的研究无疑能为今天的财税治理提供诸多启示。同时,多位学术刊物的编辑与会,为学者与学术刊物的深入交流搭建了良好平台,对学术共同体的形成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必然有所助益。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常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