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想)8月23日至26日,由中国联合国协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承办的第十一届中日韩青年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内10所大学的20名代表以及来自日本和韩国的40名高校学生代表共商全球热点问题,以期在青年之间凝聚共识,建立友谊,促进合作。
韩国联合国协会会长郭英薰在致辞中对中日韩青年寄予厚望。在全球发展面临共同挑战的背景下,期望青年一代能够超越差异、增进理解、着眼未来、积极承担起改变世界的责任。中国联合国协会副会长兼总干事胡文丽表示,中日韩三国地理相近,文化相通,合作基础深厚。中日韩青年论坛为文明交流互鉴、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提供重要平台。日本联合国协会副会长明石康在致辞中回顾了联合国的历史和作用,期望青年为解决全球问题、增进人类福祉贡献青春智慧。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副处长张晓萌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与日韩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情况,并对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表达了美好祝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国际政治学系副教授李晨出席开幕式。
本次论坛聚焦海洋环境保护、数字科学、人口老龄化、青年参与全球治理、可持续发展等五大议题。
在海洋环境保护议题的讨论中,三方代表都强调,中日韩三国是西太平洋的主要国家,海洋安全与三国利益紧密相连。“开和而不同之路,燃互利合作之灯”正是当前三国的长久发展之道。中国代表徐立波提到,海洋污染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不仅会通过生态系统循环破坏生物多样性,还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日本代表丸川憂结合当前日本核污水排海事件,强调海水的蔓延特性会使得太平洋沿海国家受到污染影响。面对当前各国媒体的纷纷议论,她表示希望能够通过进一步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使得“多一分谅解,少一分仇恨”,日本青年可以通过开展校园活动,积极推广核污水相关知识的传播。
在数字科学议题的讨论中,中国代表孙泽提出了AI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并提出若干解决措施。日本代表菅原风音介绍了日本政府针对数字鸿沟的诸多举措,并提及了数字时代带给老年群体的不便。针对数据使用,韩国代表权呈恩提出了七项原则。中国代表施骁原强调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呼吁多方协作保障国内国际网络安全。日本代表三浦辉介绍了电子教育的有关内容。韩国代表朴宽雄则注重讨论了个人对互联网的参与。
在人口老龄化议题的讨论中,代表们从各国独特的老年政策角度,对老年人歧视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总体而言,参会人员认识到各国制定本国的人口老龄化政策、探索现代化背景下实现“老年友好社会”的路径的重要性。
在青年人参与全球治理议题的讨论中,代表们探讨了全球治理背景下青年参与联合国机构、非政府组织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挑战和不平等。大家一致认为,青年参与全球治理不仅必要,而且势在必行。政府为青年参与全球治理提供背景的同时,青年也应积极提升专业能力,热情参与。以东亚国家共同的文化特征为依托,有助于凝聚青年共识,为国际公共政策,特别是在儿童保护与教育等领域作出贡献。
在有关可持续发展议题的讨论中,与会代表围绕中国制造与环保、发展与军备、气候变化的历史与未来、个人贡献、可持续发展目标监测与反思等话题进行了分享和讨论。会议重申了维护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性,并增进了三个国家对可持续发展倡议的相互理解。
25日下午举行闭幕式上,中方指导教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朱晓琦对活动进行了总结:三国代表就五项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充分交换意见达成共识,展示了青年一代为寻求解决全球挑战的方案的责任和担当。韩方指导教师、韩国联合国协会副主席薛暻勳从老龄化议题入手,鼓励年轻人充分利用青春力量、勇于分享表达观点、解决时代问题。日方指导教师、日本联合国协会委员长谷川祐弘勉励青年人积极参与到完善全球治理的过程中,掌握制定规则的主动权,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张晓京代表国际关系学院对中日韩联合国协会的信任表示感激,同时感谢中日韩三方教师的专业指导与三国高校学生代表的广泛参与。张晓京在致辞中回顾了中日韩青年论坛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渊源,充分肯定青年人的力量,并对加强各方未来的合作寄予厚望。
中国联合国协会副总干事王颖在致辞中回顾了联合国与青年参与的联系和历史,在国际局势复杂背景下,期望青年能够成为中日韩合作的参与者和开拓者。最后她代表中国联合国协会,向日方、韩方、中国人民大学以及志愿者团队表示感谢。
25日晚,三国代表共同举行文艺演出活动,在轻松欢愉的氛围中展现不同的文化特色。
26日上午,三国代表集体参观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领略中国工艺美术的悠久传统和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