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与青年的挺膺担当”学术研讨会在西南石油大学举办

2023-08-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式现代化与青年的挺膺担当”学术研讨会在西南石油大学举行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曾江 实习记者 马秀兰 通讯员 张剑)8月23日,“中国式现代化与青年的挺膺担当”学术研讨会在西南石油大学举行。会议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和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国式现代化与青年使命担当、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新时代传承与弘扬“铁人精神”、时代新人培育中的内生动力激发、青年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使命等主题展开。主旨报告分五个阶段展开。

  第一阶段主旨报告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思想道德建设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冯刚从“四个正确认识”角度,探讨了中国青年在现代化中的责任担当。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中关键是青年的现代化。

  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院长骆郁廷分析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青年的角色扮演。他认为,新时代的青年角色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但客观上存在着扮演不同角色的可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角色引领,就是引导当代青年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喜平的报告题目是《激发新时代青年实现现代化的精神动力》。他认为,青年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主力军,往往具有很强的精神需求。激发新时代青年实现现代化的精神动力,需要塑造他们的理想信念;要让青年人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一个真正理解生命价值的人;要磨练意志品质,在社会实践中逐步磨练出更多坚韧不拔的精神。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金龙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的关系,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生成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决定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特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的价值是:推动中华文明的现代性转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明支撑、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明基础、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新样态、新选择、为国家、民族与政党形象建构奠定文明基础。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董慧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讲解了中国式现代化中青年的使命与境界。她认为,要认识到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力量,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要站在理想信念的制高点,强化理论武装;自觉走向立足于中国和世界的新时代大实践,彰显自身主体性;自觉以科学精神为引领,培育科学思维;自觉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涵养文化自信。

  第二阶段主旨报告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林进平作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新时代青年的使命》的报告。他从使命的关联、主体的关联两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与新时代青年的关联,认为新时代青年应具备以下精神气质: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要从培育创新精神、团结精神、奋进精神三个方面去呵护、去培育。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燕连福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深入全面系统的论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将这些鲜明特色变成独特优势,需要付出艰巨的努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很多独特优势,主要包括:在领导力量方面具有先进性的优势,在规模体量方面具有广泛性的优势,在发展方式方面具有系统性的优势,在发展道路方面具有包容性优势。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琳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实践和文化两个维度展开的。从文化这个维度来看,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贯通和融通的过程实质是不断挖掘文化契合,推进文化融合,实现文化重构的过程。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习胜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承载多维使命。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目标决定了建设其现代化的人,在现代化素养方面必须超越先发现代化国家的初阶状态,全面跃升到人的现代化的高阶形态。要直面青年担当中的问题,引导青年在正确认识历史大势中明确人生方位;引导青年在正确判断当代中国社情中确立人生站位;引导青年在“认识你自己”中确认适宜的人生定位。

  西安石油大学铁人精神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郭岗彦讲解了铁人王进喜的先进事迹,解析了铁人精神密码。他认为,铁人成功具有外部因素,是在实践中摔打出来的,不是捧出来的。铁人王进喜的内在特质有:感恩、“一根筋”、用心、谦虚。

  第三阶段主旨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鲍金教授在报告中梳理了灌输理念的发生发展,重新阐释了灌输的内涵:作为理念的灌输和强制灌输。从前者看,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方式,是内生动力的基础和源泉,而内生动力是灌输的延续和拓展。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孙迪亮在报告中界定了奋斗精神的内涵:矢志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永久奋斗的精神。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培养新时代好青年奋斗精神的基本路径:涵养以光荣党史、砥砺以创业实践、激励以先进典型、熏陶以优良环境。

  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廖军以交通行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探索,分析了该校“交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6D模式。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瑞涛阐述了石油精神在政治引领、思想凝聚、典型示范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讨了石油精神涵育新时代好青年的逻辑理路和实践路径。

  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燕飞从粮食安全文化传承创新的角度探讨了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担当,分析了新时代大学生粮食安全使命观的基本内涵,提出了新时代大学生粮食安全使命观的实践路径。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徐玉生对“中国式现代化”融入思政课教学进行了思考,认为思政课中要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讲明白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讲透彻中国式现代化的底气。

  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和思鹏结合参加全国高校教学创新大赛的经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思政课教学中怎样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第四阶段主旨报告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洪树认为,当代中国的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其价值取向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聚焦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独特优势。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徐剑雄首先对媒介化社会进行了阐述,随后分析了媒介化社会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遇挑战与基本路径。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权宗田认为,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显著标志,随后探讨了空间治理创新赋能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历史经验、现实意义与具体路径。

  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铁锴从发生学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属性,即现代性、中国性和世界性三重属性。这三重属性对时代新人的培养分别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即时代新人应是有现代意识的文明人、有担当创新精神的中国公民、有天下情怀的世界公民。

  西安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海涛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深刻总结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具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能够避免产生西方现代性危机。

  四川旅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小莉梳理了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演进过程,认为二者同步同源;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特质,认为二者共有共享;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认为二者同向同行。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徐先艳认为,要把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变为独特优势需要充分激发青年的挺膺担当,要培育其奋斗精神。随后深入分析了青年人的心理特点,提出了青年人奋斗精神培育的路径。

  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邱高会分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科学内涵,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提出青年要成为倡导者、践行者和引领者。

  第五阶段主旨报告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魏传光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内蕴公平正义叙事,要在对西方现代化的反思中增添公平正义的价值叙事,在现代化的中国重撰中建构公平正义的内涵叙事,在现代化建设中推进公平正义的实践叙事。

  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代金平基于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七十年”,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历史定位与青年的责任担当,认为“第三个七十年”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历史定位。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晓明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成功推进和拓展的道理、学理、哲理和原理。他认为,发展中国、造福世界、引领未来是其道理;“两个结合”是其学理;“六个坚持”是其哲理;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其原理。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志丹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建基于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理论和现实两个维度上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

  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松涛认为,实现中国梦必须寄希望于青年,诚实劳动才能实现中国梦。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人发展的基础,新时代青年应该在劳动中成长成才,以“勤劳”实现伟大梦想。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阮博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问题意识与基本架构。他认为,“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基于这两个理论应答,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生成了独特内容架构,即“四大板块十二个部分”。

  长春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娜讲解了长春中医药大学党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创新实施“杏林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经验模式:“14235”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模式。

  成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侯幸探讨了《公园城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成都实践》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建设的经验,重点从课程选题、内容设计、考核方法等方面阐述了课程建设的创新点。

  “中国式现代化与青年的挺膺担当”学术研讨会在西南石油大学举行。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供图

  五个阶段的主旨报告分别由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满意、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张小飞、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李栓久、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鹤岩、绵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冯莎主持。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崔发展在会议总结中表示,本次会议主题聚焦,紧紧围绕着中国式现代化和青年的挺膺担当来切入。会议观点鲜明,理论性强,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会议风采多样,各具特色,启迪了思维,切实享受到一场理论盛宴。

  本次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思想道德建设专业委员会、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西南石油大学)联合主办,来自全国50余所高校的14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毕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