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会”(以下简称“大会”)是由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人民出版社、青马先声联合主办,《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东南学术》《海派经济学》《浙江学刊》《学术论坛》《学术交流》《长白学刊》《山东社会科学》《江苏社会科学》《广西社会科学》《党政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政治经济学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民族学刊》《经济与社会发展》《政治经济学季刊》《领导科学论坛》《长江日报》《思想理论战线》等期刊协办,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前沿问题,分为“争鸣·高端对话”“交锋·青年学者”“领航·期刊主编”3个专场,以线上和线下结合为主要形式的高端学术交流盛会。
大会注重特邀专家和参会代表的老中青学者兼顾,他们中既有德高望重的宿儒,也有学术中坚和骨干,还有崭露头角的学术新锐,充分体现青年定位、传帮带的特点,以名师报告、学者互评为主体,引领青年学者成长。参会人员以青年为主体,旨在激发广大青年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大会要求勇于直面学术难题,开争鸣批评风气之先,力争成为开拓视野、求索新知、影响广泛的高质量学术交流平台。
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者之间的交流、促进青年人才成长,第三届“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会”于11月5日至6日在东北大学召开。本次大会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的理论学习和理论阐发,分设“争鸣·高端对话”“交锋·青年学者”“领航·期刊主编”3个专场,共探学术前沿,共议学科发展。
大会开幕式
东北大学主会场
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会轮值主席、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鹏颖教授主持开幕式及第一时段的主旨演讲。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田鹏颖
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忠和发表致辞。他表示,本次大会汇聚了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顶尖专家和优秀青年学者,有力地推动辽沈地区更深入理解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他希望各位专家和青年才俊以此次大会的召开为契机,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学术创新、展示学术成果、促进学术繁荣,为研究好、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作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新的更大贡献。
辽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刘忠和
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石坚发表致辞。他指出,在全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背景下召开此次大会,意义极其重大。他表示,科学阐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战略新论断、描绘的新蓝图新路径,是当前和今后社科工作者的首要政治任务、理论任务。他希望与会专家和青年学者把握这一难得机会,共同努力推出一批具有思想含量和理论深度的研究成果。
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石坚
东北大学党委书记熊晓梅发表致辞。她代表东北大学向主办方、承办方以及与会单位表示由衷的感谢,向出席活动的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表示诚挚的欢迎,向本次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她介绍了东北大学近百年的办学历史,充分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院以来取得的成绩。她希望广大青年学者肩负历史使命,自觉用党的二十大精神统一思想和行动,坚定不移把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东北大学党委书记 熊晓梅教授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郝清杰发表致辞。他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个重大时代命题,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共同研究和探讨。他强调,中国共产党围绕着团结和带领人民来创造新的历史提出了一系列思想观点,形成了科学的理论,产生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重大成果。他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充分汲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真正深刻认识党的二十大报告当中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 郝清杰研究员
19位专家在“争鸣·高端对话专场”分别进行了主旨演讲,他们围绕党的二十大新论断、新表述、新亮点,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进行了多重解读,既有理论的深度、思维的宽度,又有现实的温度。
争鸣·高端对话专场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研究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席教授逄锦聚作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旨演讲。他表示,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集中全党全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系严谨、内涵丰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为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他强调,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战略谋划,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南开大学原副校长 逄锦聚讲席教授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韩庆祥教授作题为《五个维度理解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主旨演讲。他指出,把握“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内涵和实质要基于五个维度:一是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二是从一个“行”到两个“行”;三是从“两个结合”的论断到对“两个结合”的展开阐述;四是从“十个明确”到“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五是从重视哲学到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展开系统阐释。
中共中央党校一级教授 韩庆祥教授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田克勤教授作题为《着力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和阐释》的主旨演讲。他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坚持党的根本指导思想的高度、深入阐述“两个结合”的角度、践行中国共产党人庄严使命的角度,深刻揭示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他强调,理解和掌握报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所作出的理论贡献,是当前和今后时期的重要任务。一是对“两个行”与“两化”的提出及其关系问题;二是对“一个结合”与“两个结合”的提出及其相互关系问题;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题同党的百年奋斗主题的关系问题;四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成果历史地位的整体性评价问题;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主体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田克勤教授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名誉院长张国祚教授作题为《中国青年: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践行之生力军》的主旨演讲。他认为,青年强,则必须智冠全球。首先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成为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先锋和尖兵。他强调,青年要想无愧为践行这一伟大创新理论的先锋和尖兵,就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就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贡献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 张国祚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满意教授主持第二时段的主旨演讲。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吴满意教授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书林教授作题为《开辟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主旨演讲。他从“两个结合”和“六个坚持”两方面分别做出具体阐释。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他认为,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飞跃来看,“两个结合”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性。他表示,“六个坚持”是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面对新时代、新问题、新环境、新需求提出的科学思想方法。要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刘书林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赵剑英教授围绕“学习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主旨演讲。他指出,“两个结合”和“六个坚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经验的哲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他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坚持自信自立”提高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层次极具新意。他强调,坚定“四个自信”最重要和最基础的应该是坚定文化自信。他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以及对伟大奋斗精神的自信三个层次详细阐述了自己对文化自信的深刻思考。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 赵剑英教授
教育部“长江特岗学者”、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教授作题为《关于新时代文明形态学的初步思考——提升构建中华文明新形态的理论自觉》的主旨演讲。他指出,基于当前我国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设成就和对未来开拓的展望,为更好把握人类文明演进逻辑和当代特点,应及时开展新时代文明形态学研究,构建面向未来的马克思主义文明形态理论。他强调,文明形态学研究应当借鉴形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发生与演进、内容与形式等多元复杂关系中开展对于人类文明的全面系统研究。要从文明发生学、文明地缘学、文明进化学、文明动力学、文明类型学、文明功能学、文明传播学这七个方面出发,运用文明形态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当前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不断提升构建中华文化新形态的理论自觉。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 欧阳康教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王炳林教授作题为《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的主旨演讲。他强调,党的建设问题至关重要,要以问题意识去分析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他表示,中国共产党独有的难题有以下三点:一是中国共产党存在规模庞大、管理困难的难题;二是中国共产党存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永恒课题;三是中国共产党存在经受“四大考验”、防范“四种危险”的长期难题。他提出,在党建问题上,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需要关注三个新特点:一是要坚持和加强党中央统一领导;二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三是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 王炳林教授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办主任张晓主持第三时段的主旨演讲。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办主任 张晓副教授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研究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教授作题为《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的主旨演讲。他指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在执政和长期执政条件下始终保持党的性质宗旨,经受执政和长期执政考验,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是我们党践行初心使命、追求理想信念必须回答和解决好的重大课题。他对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答案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一方面,要坚持人民监督,这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政治保证,为党的自我革命提供了强大动力;另一方面,要勇于自我革命,这是新时代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政党保证,也是人民监督的内化方式。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颜晓峰教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喜平教授作题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是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文献》的主旨演讲。他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发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动员令,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拓展丰富和完善了社会主义理论,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他从三方面论述党的二十大报告丰富和完善了社会主义理论:一是用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来丰富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二是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来充实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三是用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深化社会主义理论。他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通过不断充实完善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 韩喜平教授
武汉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佘双好教授作题为《新时代新征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发展》的主旨演讲。他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内容以及新征程等三方面阐释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他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独特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范围、工作定位、目标要求以及使命担当,新时代新征程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创新理论要求,提质增效,实现整体全局、主导引领、全域全息、协同合力、长效常态、专业全员创新发展。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佘双好教授
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原主任、《理论视野》杂志主编秦刚教授作题为《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的主旨演讲。他指出,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领会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主要有三大要点。一是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二是要深刻理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实现的重大理论创造;三是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原主任 秦刚教授
内蒙古文史馆副馆长、内蒙古大学陈智教授主持第四时段的主旨演讲。
内蒙古文史馆副馆长 陈智教授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教授作题为《中国式现代化叙事的三维思考》的主旨演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中得到充分体现。他从四个方面阐释了党的二十大报告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叙事的主要原因: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二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三是彰显中国式现代化世界意义的需要;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叙事框架的初步建构。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叙事的方式是基于西方比较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是基于“十个明确”厘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基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是基于现代化内在规律确立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陈金龙教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佑新教授作题为《习近平对继承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贡献》的演讲。他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的重要方面之一,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对继承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一是与时俱进地阐明了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则;二是高度评价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信的深刻理念;三是系统梳理和阐明了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的思想内容;四是明确提出和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结合”;五是提出了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大任务,并在多方面实现了这种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
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佑新教授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建军教授作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表述的生成逻辑》的主旨演讲。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通过本土化和时代化的基本路径实现创新。他强调,本土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落地生机、开花结果;时代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同时代特征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跟紧时代、引领时代。他认为,本土化与时代化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时空条件和基本路径。只有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才能完整把握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过程和规律,也才能完全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依据。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刘建军教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永贵教授就《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鲜明特征》命题发表主旨演讲。他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一系列重大命题课题做出了整体性论述,是总结历史经验、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的战略性部署和纲领性文献。他认为,可以从学理角度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鲜明特征概括出“五个新”特点,即:领导力量新、基本立场新、根本目标新、发展路径新、社会形态新。他强调,要从本质上来理解中国现代化发展,展现出其独特的气质,独特的品格,独特的道路,不断为人类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永贵教授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爱祥主持第四时段的主旨演讲。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王爱祥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万美容教授作题为《自觉担当起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时代使命》的主旨演讲。他表示,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担当的时代使命包含以下三点:一是要自觉地担当起立德树人的重任;二是要积极参与到党的理论创新的伟大工程中;三是要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他希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牢记使命、坚定理想,自觉提升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不断强化实践导向意识与创新意识。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万美容教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杜玉华教授作题为《〈法兰西内战〉中的国家治理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的主旨演讲。她指出,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回归马克思主义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是加强青年学子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杜玉华教授从三个方面详细解读了《法兰西内战》:一是以人民为主体是无产阶级新型国家治理的必然要求,文中所体现的工农联盟思想为对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巴黎公社创造性的制度建设为新时代制度的规范性建设提供重要启示;三是坚持集中统一领导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奋力谱写新篇章。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杜玉华教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义良教授作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主旨演讲。他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进行系统论述。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的现代化为主题的现代化,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的价值追求,在实践当中开辟了一条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与自然、社会协同进步的并联式的发展道路,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他从人类社会与现代化的生成逻辑、西方现代化与人的发展的悖论、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四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历程。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准确地把握住了人的现代化的核心主题,秉持着马克思提出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坚持人民至上,把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紧紧地聚合在一起,开创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赵义良教授
11月6日,第三届“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会”接续思想盛宴。大会开启“交锋·青年学者”“领航·期刊主编”专场,23位青年学者及期刊主编集聚一堂,共探学术前沿,共议学科发展。
交锋·青年学者专场
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会召集人、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任鹏教授主持第一时段的主旨报告。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任鹏教授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培永教授作题为《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基本问题的理解》的主旨报告。他表示,马克思主义行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两个“行”是相互印证、相互成就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是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充分体现。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增强了马克思主义行的说服力和认同度,补充强调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更好地支撑了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的论断。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陈培永教授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凤义教授作题为《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的主旨报告。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体现了我国现代化的内在规定性,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内在要求和发展趋势的现代化,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他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体现了我国现代化的本质属性,即形成了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如何建设现代化规律的新认识和对人类社会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探索。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体现了我国现代化的合规律性,即中国式现代化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推进人类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刘凤义教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士海教授作题为《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中国为什么行》的主旨报告。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他认为,准确把握“两个行”的内在逻辑,归根到底是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中国为什么行。他认为,第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第二,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理论创新能力;第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人民至上的理论。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张士海教授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史家亮教授主持第二时段的主旨报告。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史家亮教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燕连福教授作题为《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着力点》的主旨报告。他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基本特征,从五个着力点概括中国式现代化应如何拓展:一是在团结性上下功夫,要有大的样子。应做到“大而不散”,凝聚全体中国人民投身于现代化建设。二是在共同性上下功夫,要有富的样子。既要做到“富而有质”,又要做到“富而有均”。三是在协调性上下功夫,要有全的样子。要推动“两个文明”“五个文明”协调发展,建设更加全面协调的现代化。四是在共生性上下功夫,要有美的样子。要从美的内涵与美的形象入手,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五是在和平性上下功夫,要有远的样子。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价值观上做到境界高远,在全球治理上做到行稳致远。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燕连福教授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白显良教授作题为《马克思主义是如何行》的主旨报告。他从五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如何行: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实践中得到充分检验;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国别实际和民族文化相结合,具有国别性和民族性;三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的发展;四是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还必须要锻造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武器的实践主体;五是进一步思考马克思主义如何在当代中国更加行,如何让当代中国让马克思主义行得到进一步验证。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白显良教授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蔡文成教授作题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的报告。他从主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三个方面深刻分析了“民主”的内涵。他指出,民主的基本含义是“人民的统治”。他从民主价值、民主原则、民主制度、民主过程及民主效能五个方面详细阐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的原因,深刻彰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意蕴。他强调,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他表示,这一伟大论断创造了中国特色民主发展的新道路,探索了人类民主事业进步的新路径,推动了世界民主合作交流的新趋势,丰富了人类民主政治文明的新形态。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蔡文成教授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陈广亮主持第一时段的论文报告。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陈广亮副教授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志元、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朱雪微、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李毅分别作题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逻辑与价值意蕴》《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实现的辩证法革命——以辩证法的历史发展为视域》《中国“五年规划”制度优势的历史生成、转化机制和实践要求》的论文报告。
张志元、朱雪微、李毅(从左至右)
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丁立卿主持第二时段的论文报告。
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丁立卿教授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闫培宇、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于蒙蒙、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王雪分别作题为《晚期福柯的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治理批评》《政治经济学视域下马克思劳动正义思想探析》《揭露格律恩历史编纂学的虚假性——〈德意志意识形态〉对“真正的社会主义历史编纂学的批判”》的论文报告。
闫培宇、于蒙蒙、王雪(从左至右)
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贺懋靓主持第三时段的论文报告。
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贺懋靓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宋英爽、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许紫莹、武汉大学法学院本科生夏晓明、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周赫群分别作题为《突围于破圈:Z世代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圈层化考量》《〈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在“身份政治”与“人民政治”之间:西方民主政治危机论析和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的超越》《马克思反精神贫困思想及其时代启示》的论文报告。
宋英爽、许紫莹、夏晓明、周赫群(从左至右)
领航·期刊主编专场
在“领航·期刊主编”专场中,《东南学术》《中国教育报》《山东社会科学》《学术论坛》《浙江学刊》《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学术交流》等多家高质量学术期刊的主编受邀参会并结合大会主题作报告。
长江日报理论部编辑秦孟婷主持第一时段的主旨报告。
长江日报理论部编辑 秦孟婷
《东南学术》副总编辑郑珊珊作题为《〈东南学术〉特色化办刊之路》的主旨报告。她向各位专家学者介绍了《东南学术》期刊发展的历史沿革与主要荣誉。她表示,《东南学术》期刊始终坚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的办刊方向,突出“专、精、特、新”的办刊特点。她强调,《东南学术》期刊始终坚持政治站位,主动对标国家战略,回应时代关切;突出期刊的理论性定位,强化地域特色和优势;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提供刊物显示度。
《东南学术》副总编辑 郑珊珊
《中国教育报》理论周刊高级编辑张金岭作主旨报告。他指出,报纸撰写理论文章要把握好宣传性和学术性的关系,以宣传引领学术,将学术工具、学术元素与宣传导向完美结合,让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他认为,要立足自身学术积累,把握好选题大和小的关系,以问题意识为导向拟定有现实性、针对性的选题。他强调,报纸理论文章具有新闻性,要时刻关注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新战略、新要求,及时进行理论阐释。
《中国教育报》理论周刊高级编辑 张金岭
《山东社会科学》社长、主编刘要停作主旨报告。他从三个方面向与会专家学者进行汇报与交流:第一,介绍《山东社会科学》的办刊思路。第二,阐述《山东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第三,交流关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选题想法。
《山东社会科学》社长、主编 刘要停
《学术论坛》主编林智荣作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社科期刊的使命担当》的主旨报告。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的“两个行”重大论断给理论界提出了新课题。他认为,学术期刊作为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平台,在功能作用发挥方面具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在重要时间节点发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功能;二是专业学术期刊能够较好地发挥阵地作用。他强调,社科学术期刊作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的重要阵地,必须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在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论断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
《学术论坛》主编 林智荣
《浙江学刊》副总编辑田明孝作题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几点建议》的主旨报告。他从四方面阐述未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要求:一是加强对经典理论的研究,在经典中求解当代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二是注重对中国共产党历史文献的研究,全面准确把握和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三是着眼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和实践,从学理层面进行分析和阐释,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的发展。四是着眼于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浙江学刊》副总编辑 田明孝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副主编刘成围绕学报的办刊经验作主旨报告。他从四个方面分享了学报办刊经验:一是始终秉持“全球视野、前沿聚焦、问题探究、丝路情怀”的办刊理念。二是打破学科大拼盘和“等米下锅”的瓶颈,走向问题综合,实现办刊思想行为上的转变。三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主抓学报的“优先盘”、“基本盘”和“重点盘”。四是勇做学术期刊的探索者、社会稳定的建言者、社会风尚的引导者和国家民族的思想者。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副主编 刘成
贵州日报理论版主编张莹主持第二时段的主旨报告。
贵州日报理论版主编 张莹
《学术交流》副主编杜娟作题为《坚守理论阵地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主旨报告。她指出,《学术交流》作为社科综合类学术期刊,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积极探索学术生长点,在政治引领和学术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她表示,《学术交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充分发挥《学术交流》阵地和平台作用,不断推进学术交流方式和渠道创新。她强调,要在选题策划、约稿组稿和选稿用稿等方面下功夫,刊发一批有分量的理论文章,增强理论深度,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学术交流》副主编 杜娟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刘迪作主旨报告。他聚焦党的二十大发出的“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重要号召,从四个方面分享论文撰写应把握的要点:一是彰显传播价值。她表示,选题是写好论文的关键因素,也是决定文章的撰写方向和最终写作质量的关键;二是具有比较思维。作者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应进入编者和读者进行学术对话的状态,学会站在编辑的视角考虑问题;三是凸显问题意识。应以具体的小切口和明确的研究方向探讨宏大的问题;四是体现创新理念。撰写论文应在充分了解相关领域或相关研究方向动态的基础上并进行甄选,从而确定好文章的创新点和贡献点。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刘迪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执行主编罗佳作题为《用学术方式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的主旨报告。她强调,用学术的方式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让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共产党形象深入人心,既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使命担当,也是学术期刊的职责所系。她表示,要讲深讲透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讲准讲活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用生动的实践来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她认为,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要用学术的方法、话语来讲,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是一篇鸿篇巨著,需要学者和编者来共同直面、协同努力、共襄盛举。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执行主编 罗佳
《民族学刊》主编王珏围绕《民族学刊》的办刊历史及简介作主旨报告。他表示,马克思主义学者要深入学习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他认为,民族学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重要问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并强调的重大任务和历史使命,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
《民族学刊》主编 王珏
《党政研究》常务副主编刘彦武作题为《高质量论文是如何炼成的》的主旨报告。他认为,高质量论文需要具备高下载、高被引的特征。他从三方面阐释了高质量论文的炼成方法:第一,作者应心存敬畏写文章,保持学术诚信。第二,编辑应帮助读者释放能量,做好引路人。第三,应锻造学术“三力”,提升学术想象力、学术敏锐力和学术执行力。
《党政研究》常务副主编 刘彦武
《学习论坛》常务副主编薛瑞汉作题为《学术论文选题应注意的问题》的主旨报告。他认为,选题是决定论文成败和价值的第一关,选题是学术论文质量高低和价值大小的决定性因素。他强调,学术论文选题的几个关键环节在于以下五点:一是选择有价值的稳定的方向;二是选择大小难易适中的论题;三是要与时俱进,紧跟党中央和国家的重大部署;四是研究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深入研究;五是积极的建设性的正面导向。他指出,学术论文题目的拟定要遵守以下原则,即题目精准、标题简洁、核心概念清晰、文章题目具有创新点。
《学习论坛》常务副主编 薛瑞汉
大会闭幕式
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伟教授主持大会闭幕式。
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王伟教授
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会召集人、《东南学术》副总编辑郑珊珊作大会总结。她表示,很荣幸作为此次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会的召集人,与各位专家学者云端相聚,共享思想盛宴。她对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表示诚挚祝贺,对参会专家和工作人员表示衷心感谢。她对大会的领航期刊主编专场进行了简要的总结与回顾。她指出,各位期刊主编分享了宝贵的办刊经验、选题策划和写作方法,让人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会召集人 郑珊珊
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会轮值主席、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鹏颖教授作总结发言。他代表第三届“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会”联盟成员,对与会专家学者的拨冗出席和为会议成功举办付出辛勤汗水的工作人员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第三届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会暨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并从大会特色、大会成果、大会收获与大会期待四方面进行了总结。一是大会特色。他表示,本次会议以深入学习研究讨论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题,“用学术讲政治”,会议主题最重要、参会专家最高端、会议成果最丰硕、社会反响最强烈、会议组织最有序。二是大会成果。他指出,本次大会聚焦六大有深度、前沿性、超越性的关注点,即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内容、逻辑结构及其内在逻辑关联;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聚焦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聚焦中国共产党党的自身建设;聚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青年成长成才。三是大会收获。他表示,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主办单位,收获了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学者对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的深度关注和独特见解,收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倾情关注和悉心指导,收获了大会联盟成员的相互砥砺、呵护、包容、支持和关注,收获了全体与会者对办好第四届“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论坛”的殷殷期待。四是大会期待。他期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资深专家给予业内青年才俊更多的指导和关注,期待与会专家学者关注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积极为东北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会轮值主席 田鹏颖教授
第四届“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会”承办方、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爱祥教授发表致辞。他对承办本届“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会”的各单位表示由衷的感谢,向参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学者致以诚挚的问候。他表示,“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大会历经三届,总体学术水平、组织水平呈现上升趋势,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名家大咖荟萃、青年精英辈出、学术成果卓著,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的研究。他期待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相聚华东理工大学,在第四届“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会”上继续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前沿问题,引领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学者发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强音。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王爱祥
本次大会在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各主办、协办单位的筹办下圆满落幕。大会的线上线下参会人数累计达88.1万人次,社会影响广泛,在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方面起到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大会充分解读了党的二十大精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有力推动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的研究,加强了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者之间的理论交流、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学科青年发展成长,为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带来了一场组织水平高、政治站位高、专家阵容庞大、学术含量高、组织衔接紧凑的饕餮学术盛宴。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