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团委、中国社会科学网联合开设【社科青年说·学习标兵笔谈】之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专题,邀请院第二届“青年学习标兵”代表,结合自身理论和学术特长,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畅谈学习体会,激发广大社科青年的学习动力和行动自觉,以新气象新作为担当新的文化使命,为奋力开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新境界作出更大贡献。
韩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研究》编辑部副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欧陆哲学、德法现象学。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世界哲学》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5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参与编辑《中国哲学年鉴》《他们的思与想:〈哲学动态〉人物专访辑录(1988—2018)》;合作完成译著《什么是批判》,撰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中国人文学科报告》“西方哲学”部分。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曾获评第九届“士恒青年学者”称号。
10月7—8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的文化使命”的重大命题,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为新时代新青年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人文社科青年学者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思想资源,积极阐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刻内涵,为发展、创造新时代中国的新文化贡献力量。
一、文化主体性造就强大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七个着力”的要求,既立足于对中华文明、世界文明的深刻思考,也立足于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个鲜明特征也塑造了中华文明刚健深沉、自立自强的文化主体性,让中华民族历经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仍然屹立于当今时代潮头,也造就了今天生机勃勃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其发展道路绝非一路坦途,而是经历了种种变革,克服了重重磨难,汲取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明资源,才走出了今天辉煌的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文化主体性的确立,让中华文明获得了强大的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最终呈现为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现代文明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国在先秦时期就形成了成熟的文明品格,对传统既不盲从也不离弃,而是在高度的实践智慧下对“三代”的政治文化理想加以回溯损益,为文明的发展确立了价值秩序和根本定向。通过在经史传统中使“三代”的政治理想原理化,中华文明得以在朝代更替中不断赓续自己的传统,又能够通过对经典体系的创造性建构与理解使文明形态得到转型更新,让文明获得穿透历史时空的伟大力量。在对“天道”的敬畏、对“天下”秩序的建构和对个人德性的追求中,古代中国形成了本原、道德和政治层面相统一的理性精神和政教文明,在此框架内保证了文化主体的统一性、持续性、稳定性。文化主体性的确立并不意味着拒斥文化交流与融合。正是由于中华文明有着鲜明的身份意识和主体意识,才能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旺盛的生命力迎接不同文明,以广博的胸襟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无论是儒、释、道三教长达两千多年的共存会通,还是几次民族大融合所形成的多元一体演进格局,抑或是在交流互鉴中凸显中华文明鲜明特性,都为中华文明高度发达的文化主体性提供了充分论证。
二、“两个结合”赋予中华文明复兴力量
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激活了中国古老的文明传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道路,造就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独特形态。
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指出:“西人称世界文明之祖国有五:曰中华,曰印度,曰安息,曰埃及,曰墨西哥。然彼四地者,其国亡,其文明与之俱亡。……而我中华者,屹然独立,继继绳绳,增长光大,以迄今日。”强大的文化主体性让中华文明纵横古今,并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熠熠生辉。但我们不应忘记,古老文明的现代转型道路充满曲折,历尽艰辛。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两个结合”的正确道路下,中华文明才以现代文明的形态重焕荣光。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不断加剧的严峻局面,多次徘徊在亡国亡种的边缘。自辛亥革命以来,中国人民用鲜血见证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共谋导致的近40年大动荡,经历了权威失落、地方格局与社会失序的长期衰落。中国人民用无数实践经验证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无法帮助中国实现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目标。
在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新中国成立后结束了中国近百年来的内部衰败化和半边缘化,第一次实现了国家的高度政治统一与社会稳定,并逐步奠定了国防、工业、农业、文化、教育、科技、医疗等一系列领域的基础。改革开放40多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又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兴盛繁荣提供了必要前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家国情怀紧密契合,在现代文化的多元样态中重塑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了一个古老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完全转型。
三、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深厚底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中国式现代化是有着中华文明独特底色的现代化,是彻底破除了“现代化=西方化”迷思的现代化。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让社会主义具有了中国特色,也让中国走出了一条不同于欧美、苏联以及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特道路。正是中华文明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让中国能够在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中勇攀人类文明的高峰,创造出了具有独特形态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二战”后兴起的现代化理论研究中,基于西方社会进化论思潮的现代化理论形态占据了主流地位,欧美的现代化模式一度被认为是现代化的唯一模式。直到上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工业国家各种危机的出现和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化理论才开始受到批判和反思。学界越来越意识到,传统和现代的割裂往往是人为制造的。第三世界国家被强制力量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后,带来的也不都是发展,反而导致了极为不平等的依附关系和大量的剥削与贫困。近年来,随着美元加息周期的开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的两极分化愈演愈烈,“依附理论”似乎再次得到验证。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以历史性的成就与变革打破了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话语霸权和资本主义国家支配下的世界体系。“第二个结合”所展现出的深厚文明底蕴、强大文化主体性和宝贵历史经验,正是中华民族敢于跳出西方既定的现代化模式和世界体系,在道路、理论和制度上不断创新的底气与智慧来源。天下为公与共产主义、民为邦本与人民至上、小康社会与共同富裕、世界大同与和平发展、自强不息与革命精神等理念交相辉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融通中外、贯通古今,通过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来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气魄与理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高屋建瓴地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得以繁荣发展、取得成功的内在逻辑,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路径方向,也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智慧。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为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而努力奋斗!
推荐阅读
【社科青年说·学习标兵笔谈①】马正立: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复兴时代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社科青年说·学习标兵笔谈②】王怀乐: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扎实推进新中国史研究
【社科青年说·学习标兵笔谈③】朱尖:从“大一统”文化传统看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