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团委、中国社会科学网联合开设【社科青年说·“一带一路”笔谈】专栏,邀请优秀青年学者充分发挥自身理论特长和学术优势,总结“一带一路”十年来的成绩和经验、分析共建“一带一路”的重大意义,激励广大社科青年自觉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钟飞腾,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大国关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地区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国对外政策以及“一带一路”等。入选中宣部首批“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理论界)”。
2023年10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约2.8万字的《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系统回顾了十年来“一带一路”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人类进步事业的巨大影响。白皮书强调,共建“一带一路”开辟了人类共同实现现代化的新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一带一路”与现代化的联系生动地体现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巨大转变。如果未来有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因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而实现现代化,那么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世界工程和世纪工程,就将屹立于人类史册上。
回望过去十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最大的成功之一是已成为全球认知中国最具标识性的理念和品牌。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有不少人反复问,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项目,与“一带一路”提出之前中国在海外发展的项目有何不同?尽管我们可以从各学科的角度给予不同的回答,但对上述问题的一个总体性回应是,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中国企业在海外建设和发展的项目,不管是我们单独承建,还是和共建国家共同发起合作推进,就有了一个总的名称,国际社会可以将过去分散的中国企业参与的项目统称为具有“一带一路”品牌标识的项目,从过去单纯的市场行为,转变为共建国家政府共同参与的战略性行为,大大增强了项目的可信度和美誉度,提升了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在市场经济中,国家形象提升对海外业务的拓展有积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在既没有技术、也没有品牌的情况下,主要通过发挥了劳动力优势、土地资源优势以及政策优势,吸引跨国投资,快速融入国际生产网络中,从而提升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国际生产链的微笑曲线告诉我们,生产端的价值含量要弱于设计和销售端,设计的盈利能力靠原创性的技术发明,销售则有赖于品牌产生的价值增值效应。回顾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一个规律性现象是,设计和品牌在企业产品销售中的利润要大于制造环节。对中国企业的海外经营而言,共建“一带一路”的一项重要作用是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品牌标识,是实力和品质的保证,这一点如同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涌现出的美国产品和德国产品是品质的代表一样。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极大地深化和拓展了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增强了命运与共的信念。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为了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吸收优秀的外国文明和文化,而发达国家是人类发展先进的最主要代表,我国到海外求学的留学生主要都在美英澳等国家,对发达国家国情有较为深入的现场感。从贸易看,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提供的发达经济体的宽口径计算,1980—2010年,我国向发达经济体的出口占我国总出口的70%以上,进口占60%以上。经贸的地区分布与知识的来源大体上是匹配的。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大量的学科设置以及教材体系建设也都围绕向西方学习这个中心任务展开。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这一格局正发生深刻的改变。例如,2013—2022年,发达经济体占中国进口的比重从56.1%下降至51.7%,占中国出口的比重从67.2%下降至59.5%。2022年,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近2.9万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外贸总值的45.4%,比2013年提高了6.2个百分点。为了改善和增强发展中国家与世界的经贸联系,我们需要大量关于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的知识。在此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也在适应这种转变,世界史于2011年被提升为一级学科,2022年区域国别学被纳入交叉学科门类的一级学科。为了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我们势必要与共建国家共同创造新的知识体系,将当地知识和文化背景融入这一新的知识体系中,确保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已与45个共建国家和地区签署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在此互动过程中,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将更为直接和完整,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将变得更加丰富。
对世界而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成了一种新型的国际合作平台,为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提供了难得机遇。总体上看,“二战”以来推动国际合作的机构中,美国霸权主导的一些治理机制引领潮流。在经济领域,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不仅是援助资金和技术的提供者,也是标准的制定者和话语的评判者。在美国与苏联争夺第三世界过程中,美国学者发明了一套现代化理论,美国掌握着什么是现代化和如何进行现代化的话语权。发展中国家的学者曾提出依附论,揭露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主张脱离这一体系。发展中国家的努力并不成功,原因之一在于发展中国家为核心的一些国际合作平台缺乏力量,那个时候没有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体量和工业化水平上达到先进的水平;原因之二在于已经工业化的一批发达国家并没有真正落实他们的援助承诺,也没有将发展中国家关心的议题列入主要议程中。
中国的崛起改变了这一势头,21世纪以来一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更是决定性地改变了发达国家主导的局面。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占世界总额的18.5%,制造业增加值规模是美国的两倍多。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的发展中经济体口径,2022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占全球经济的42.5%,较21世纪初翻了一番。发展起来后的问题比不发展的时候还要多,经济相互依赖和交通设施的改善更是使全球性问题增多,为了营造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外部环境,迫切需要一些新的平台凝聚共识,协商找到迈向现代化的解决方案。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金砖国家机制应运而生。2013年之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积聚起澎湃力量,迄今中国已与五大洲的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发展被置于国际议程的中心位置,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成为引领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
如果说平台还主要是理念和议程设置的权力,那么作为公共产品的“一带一路”已经成为推动全球共同发展的“发动机”。共建“一带一路”的特色之一是其开放性,也就是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特征。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的视频主旨演讲中指出,“一带一路”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中国反复强调,愿意和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让更多发展中国家免费搭车。中国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经验丰富,装备制造能力强以及产业齐全等综合优势,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引领作用。
中国信守承诺,通过“一带一路”扎扎实实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10年来,“一带一路”建设最突出的一项成绩是与共建国家共同实施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还有效降低了这些国家参与国际经贸的成本,并通过中国大市场进一步融入国际市场体系。世界银行预测,共建“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使全球贸易成本降低1.8%,全球贸易增长1.7%—6.2%。在当前世界经济低迷的态势下,共建“一带一路”成为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助推器。越来越多的共建国家将从“一带一路”建设中获益,增强走现代化道路的信心和能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