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青年说·主题教育笔谈㉒】

黄相宜:高扬人民性的中国文艺发展道路

2023-08-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编者按: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牢牢把握开展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结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职责使命,全面贯彻落实主题教育的总要求和根本任务,扎实有序推进主题教育各项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团委、中国社会科学网联合开设【社科青年说·主题教育笔谈】专栏,邀请青年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理论和学术优势,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畅谈学习体会,激发广大社科青年的学习动力和行动自觉,为奋力开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新境界作出更大贡献。

 

 

  黄相宜,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评论集《旦兮集》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18年卷”。有论文发表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当代作家评论》《当代文坛》等核心期刊,多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空间与文化实践研究”。

 

  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工农兵创作,“双百”方针,到“二为”方向,再到“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确定,人民始终是文艺创作与文艺工作的中心,贯穿着人民文艺观的演变,从而保证了社会主义文艺的底色与方向。人民文艺与人民形象的书写与建构,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新的历史阶段,“人民性”被注入更丰富的思想内涵,中国文艺事业也被赋予“新”的精神力量。新时代文艺要以新的姿态、新的形式、新的媒介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新时代的人民精神力量,展现时代新人与生活的新风貌,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为时代放歌。

  一、构建人民文艺观

  中国现当代百年文学史证明,艺术成就和思想内容与人民的命运密切相关,书写生活日常、记录社会变迁、反映时代脉搏、塑造人民独特艺术形象的文艺作品,多为佳作。无论是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还是赵树理、柳青、孙犁、路遥、陈忠实……杰出的文艺工作者都有深厚的人民情怀,伟大的艺术作品都饱含深刻的人民性,这些文艺作品既有中国气派,又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在时间的长河中,怀着激荡的生命信息,流传至今成为经典。“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内涵极为丰富,它综合了现代中国各阶层的生活内容与文化趣味的审美表达,是整个中国从古代到现代转型过程中知识分子追求理想、追求个性与价值以及抒发真挚情感和美好愿望的精神天地。它与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诉求有交集的部分,也有更为广阔的自由表达的领域。”人民文艺的立场与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时代主题相互应和,蓬勃生长,成为时代文艺的主旋律。

  在抗日战争时期,曾经长期“被压迫、被统治、被启蒙”的人民群众成为鼓舞动员的对象和抗日统一战线下全民抗战的主体,投身到民族解放的事业中。用文艺激励鼓舞人民投入革命保卫家园、为人民服务抚慰人心、普及文化与民同乐,成为知识分子与百姓大众合力构建人民文艺的首要目标。艺术家们一方面深入人民生活内部,赞美群众,揭露黑暗现实;另一方面从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继承民族美德,总结经验教训,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时期的挣扎,是对人民大众真心实意与对波澜壮阔社会现实的书写。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左翼文艺思潮迅速发展,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瞿秋白、鲁迅、周扬、冯雪峰等文学评论家在文学大众化、文学的民族形式等问题上不断深入讨论。左翼文艺运动进入延安之后,继续深入发展,并针对新问题、新表象、新趋势作出了调整与拓展。在解放区,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文艺为人民”成为解放区文艺的指导方针,知识分子与群众文艺运动结合起来,中国传统的民间形式与大众文艺相结合,民间活泼的生命力丰富了创作内容,使之更接近广大人民群众,与人民自发性的文艺相呼应,不再局限于文艺的“阳春白雪”中。对社会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制度的赞美,对群众火热斗争生活的表现,对百姓明朗质朴情感的讴歌,艺术家力图从象牙塔中走出,与人民心手相连、呼吸与共。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军队生活、土地改革、工农生产等成为解放区人民文艺的主要主题。为了更好地向农民、工人等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宣传革命的重要性,民歌、秧歌、说书、诗朗诵等各种文艺形式被灵活运用,成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新文学逐渐向人民文艺转变。

  二、人民文艺与人民形象的发展

  延安时期,“人民文艺”观念的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方向的确立,直接引领并激发了人民文艺实践的蓬勃发展。解放区人民文艺的丰硕成果有:贺敬之《白毛女》(歌剧),战斗剧社《女英雄刘胡兰》(歌剧),《兄妹开荒》(秧歌剧),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小说),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小说),周立波《暴风骤雨》(小说),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小说),袁静、孔厥《新英雄儿女传》(小说),李季《王贵与李香香》(长诗)……这些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如何在反对民族压迫等各种苦难和斗争中战胜了自己,突出了勇于面对人性弱点的改造过程,构建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精神品质与勤劳勇敢优良传统的“人民形象”。

  在20世纪70年代末,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重回岗位的文艺工作者响应邓小平同志号召:“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又拿起了纸笔,书写着中国当代文学的新走向,文学成为“拨乱反正”、解放思想浪潮的先锋。

  1978年开始,中国当代文学思潮进入飞速发展的时期,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到“寻根文学”“先锋文学”,再到“第五代电影”“实验戏剧”“摇滚音乐”……一大批艺术家在不同的尝试和探索中,找寻自我,找寻人民大众幸福的方式与民族复兴的出路。他们在抒发心声、反思现状、接受先锋思潮的同时,反身回到人民大众活生生的生活中,回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回到艺术本身,寻找文艺之根本,吸取文艺创造力。各种文艺思潮相互激荡,共同推动“人民文艺”与“人民形象”在时代的变革与发展中,不断汲取新鲜养分,拓展其丰富内涵的边界,使文化艺术共同繁荣。一代又一代的文艺工作者书写着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坚守人民立场,在文艺的百花园中辛勤耕耘。

  三、新时代人民文艺的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中国文艺发展道路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价值追求,“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文化自信自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这也是中华文明的新发展与新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推动中国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人民”是起点,也是归处。文艺创作不仅要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还连接着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文化自信自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新时代的“人民文艺”要求所有文艺工作者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重要使命,更全面深刻扎实地展现时代生活与精神情感变化谱系,增强人民精神力量,鼓励人民参与文化创新建设。当代人民文艺既需要继承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确立的“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塑造“时代新人”;同时当代文学是运动的美学,需要培养跟踪当下文学动态现象的能力,记录“时代生活”,对通俗文艺、大众文化、网络文艺等新的文艺现象作出新的理解与系统性的研究论述;也需要秉持文学史视野的长效意识,在文学传统的积累中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不断形成文学经典,文学工作者永恒的职责之一就是探寻理想中完美的艺术可能性。

 

  推荐阅读

  【社科青年说·主题教育笔谈】冯维: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社科青年说·主题教育笔谈】周淼:坚持党的领导 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社科青年说·主题教育笔谈⑲】王阳亮:坚持系统观念,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社科青年说·主题教育笔谈⑱】雷环捷: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社科青年说·主题教育笔谈⑰】李双双: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

  【社科青年说·主题教育笔谈⑯】王丹莉:自立自强——中国式工业现代化之路

关键词:中国文艺;人民文艺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