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牢牢把握开展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结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职责使命,全面贯彻落实主题教育的总要求和根本任务,扎实有序推进主题教育各项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团委、中国社会科学网联合开设【社科青年说·主题教育笔谈】专栏,邀请青年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理论和学术优势,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畅谈学习体会,激发广大社科青年的学习动力和行动自觉,为奋力开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新境界作出更大贡献。
李双双,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宏观政策与评价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中国财政部专家工作室专家。研究领域为国际贸易、中美经贸关系、国际宏观经济。在《国际贸易问题》《国际经济评论》等期刊以及《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报纸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观点成果被《新华文摘》与《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加速演进的局势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从世界大势、时代潮流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出发,回答了两个历史性的问题:一是中国要不要继续进行改革开放?二是中国如何继续推动改革开放?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对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不仅事关中国前途命运和中国人民利益,也事关世界前途命运、时代走向和全人类利益。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将长久不变。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中国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改革、通过改革开放极大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新时期。进入新时代,对于要不要继续推动改革开放这一问,习近平总书记给出回答:“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将长久不变”“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鲜明地表明,改革开放将是中国一项长期国策,既将继续作为改变中国前途命运的大政方针,也将伴随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面对的问题更为复杂,改革的阻力日益增大。马克思说:“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同时产生。”也就是说,矛盾孕育着新事物产生的可能性,包含着矛盾解决的手段和条件。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来解决。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时代,中国不仅要继续推动改革开放,还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既以直面矛盾问题的气魄承认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完善,又明确指出中国改革的方向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非资本主义,也非任何其他主义。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探索找到了社会主义道路,并经过几十年奋斗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依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需要中国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益完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国家治理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建等领域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安排,国家治理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管理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作出了更为具体的阐释,后者指明方向,前者明确指向,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改革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取得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伟大成就,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离不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指导,离不开“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方法。全面深化改革要继承和发展历史成功经验,坚持科学方法,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坚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发展的关系,坚持处理好开放发展和安全发展的关系,通过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蹄疾步稳地推进改革。
改革重在落实,也难在落实。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尽管要涉险滩、迎激流、愈进愈险,但是只能愈险愈进。因为改革不进则退,不进将潜藏更大的系统性风险。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地见效,既决定改革成败,也决定国家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要坚持从具体问题抓起,着力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眼于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目标是否坚定,决定改革的成败;落实能否到位,决定蓝图的实现”“改革重在落实,也难在落实”。改革意味着利益关系的调整,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阻力越大说明涉及的利益调整越难。但是如果改革政策不落实,那么改革终究是空中楼阁。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强化改革落实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聚焦聚神聚力抓改革落实,确保党中央确定的改革方向不偏离、党中央明确的改革任务不落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盯住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加强领导干部担当,以“一抓到底”的精神落实改革,以改革推进到哪里、督察就跟进到哪里的督察机制加强改革落实监督,以全过程可核实的改革落实机制保证改革落到实处,是新时期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
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中国和世界发展经验与国际大势,作出重要判断:“面对经济全球化大势,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里假装视而不见,或像堂吉诃德一样挥舞长矛加以抵制,都违背了历史规律。”虽然全球化遭遇逆流,但是全球化的趋势没有变。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的选择也决定了全球化的走势。对于中国是否会继续扩大对外开放这一问,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永远不会关上”。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但不会关上,还会开得更广,“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这意味着不仅中国的关税会越降越低,国门会越开越大,国内的各种体制机制限制也会不断被打破,市场准入限制会不断缩减。在世界百年变局中,在部分国家选择走向保守主义阶段,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选择顺应经济发展规律,扩大高水平开放,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既体现了一个经历百年风雨的执政党的智慧胆量,也体现了一个崛起中大国的责任担当。
扩大开放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中国扩大对外开放既有国内目标,也有世界目标。国内目标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世界目标是为世界谋大同。党的十八大之前,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实现全面小康后,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强国意味着具有足够的国际影响力,这种国际影响力不能像历史上帝国主义那样依靠暴力,而是依靠让世界共享中国发展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从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出发,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他强调:“中国共产党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在扩大开放、降低进口关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品质商品需要的同时,坚决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促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在关系人类共同利益的重大国际问题治理中,积极承担中国责任、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注入中国力量。
推荐阅读
【社科青年说·主题教育笔谈⑯】王丹莉:自立自强——中国式工业现代化之路
【社科青年说·主题教育笔谈⑮】王璐:推动新中国史研究高质量发展
【社科青年说·主题教育笔谈⑭】贺钦: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注入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