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牢牢把握开展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结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职责使命,全面贯彻落实主题教育的总要求和根本任务,扎实有序推进主题教育各项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团委、中国社会科学网联合开设【社科青年说·主题教育笔谈】专栏,邀请青年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理论和学术优势,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畅谈学习体会,激发广大社科青年的学习动力和行动自觉,为奋力开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新境界作出更大贡献。
杨抗抗,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民主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先后在《人民日报》《政治学研究》等报纸刊物上发表文章30余篇,其中2篇分别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撰写报告内参多篇,1篇获院优秀对策信息二等奖。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科研启动项目1项、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课题1项、中国政法大学校团委重大课题1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等1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
坚持人民至上,深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根本立场和基本观点。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合著的《神圣家族》中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因此,与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这一角色相匹配,也理应让人民群众共享社会发展成果。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宗旨与现实追求。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力量源泉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人民立场是其一贯坚持的政治立场。建党之初,我们党就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一百多年来始终不忘初心,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幸福而不懈奋斗。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制度前提。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从根本上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保障,国家的一切制度安排和治国理政活动都是围绕人民当家作主而设计和开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率先突破,逐步转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探索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一切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束缚,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广大人民敢于斗争、敢于胜利,面对一系列长期没有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以及新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敢抉择,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巨大政治勇气大力整治贪腐问题,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进各项工作,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
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正是因为依靠了人民。谋划发展,最了解实际情况的,是人民群众;推动改革,最大的依靠力量,也是人民群众。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在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的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去的坎,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
“以人民为中心”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最坚实的执政根基。
以人民为中心,既是一种价值取向,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坚持的宗旨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施政纲领。以人民为中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要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治国理政的政策措施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上来。
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在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奋斗。《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我们党是人民利益的代表,我们的共产党员来自人民,必须扎根人民,为群众办实事。要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努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
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在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促进共同富裕,要把握好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总的思路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在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并将其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对于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而言,必须增强群众工作本领,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自觉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调查研究中倾听人民的心声,反映人民的愿望,解决人民的诉求,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正为人民谋利益、干实事、办好事。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名科研人员,不仅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而且要自觉在科研工作中贯彻这一思想所体现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关注老百姓所关心的现实问题,要有时时放心不下,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深化重大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己任,自觉为人民著书立说、建言咨政,努力多出精品力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科研工作者的一份绵薄之力。
推荐阅读:
【社科青年说·主题教育笔谈①】王怀乐:在“两个结合”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