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春节申遗成功不仅是非遗领域的学术盛事,更提醒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是春节的非遗传承人。相对于其他濒临灭绝、后继无人的非遗而言,春节的生命力显得尤为旺盛。为何这样?这并非偶然,而是集体记忆在社会框架中的不断重构与传承的结果,置办新年的回忆是个人经历在集体记忆上的反射。在“过年”这一文化实践中,集体记忆的维度得以充分展现。春节不仅是一个时间的标记,更是中华民族共同记忆的象征。
春节由岁首新年的时间节点,凝聚成中华民族共同记忆的“过大年”。作为传统节日的春节具有完善而稳定的结构机制,通过周期仪式来强化集体记忆。在“爆竹声中一岁除”的周而复始中,各地华人不断“复习”春节期间那些属于自己的集体记忆。从腊月底的精心筹备,扫尘除旧以迎新春,到贴上寓意吉祥的春联,阖家团圆围坐共享年夜饭;从守岁时对新岁的殷切期盼,到初一清晨走亲访友的拜年之礼,再到街头巷尾热闹非凡的舞龙舞狮表演,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年俗活动不仅是个体回忆,更是社会群体的共同记忆,体现了集体记忆的社会性、客观性和建构性。集体记忆在社会框架内形成,如家庭、仪式等,每个框架都有其特定的记忆内容和形式。春节的习俗和活动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框架内得以传承和再现,饱含着中国人对家庭、亲情和故乡深深的眷恋与热爱,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传承不息的文化基因与情感密码。
春节是历史跨度最长、民俗涵盖面最广、非遗涉及地域最多的集体记忆,具有其他节日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庆祝春节的活动,宛如一条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河,自先秦时期奔腾至今。《尔雅·释天》《史记·天官书》《荆楚岁时记》等古籍,皆有对春节的记载,而年兽“夕”这一中国民间神话传说,更为春节的起源罩上了一层神秘面纱。先民创设的过年实践,自腊八始,至元宵终,皆归于春节之列,俗谓过年。其间,爆竹桃符、椒盘颂花、守岁压岁、屠苏长筵等民俗凝聚着民族的共同记忆。
春节集体记忆在拜年走亲访友、春运城乡流动的氛围中广为传播。只要到这一年终岁首的时刻,春节的氛围感就以各种方式弥漫开来,浸润着不同的人群。过新年的集体记忆的信息以人际传播的方式被群体成员共享,群体成员通过亲身参与了解信息,并获知其他成员也获得了相同的信息,从而产生共同感,不断地强化社会群体的集体记忆。同时,春节期间社会关系的修复与强化尤为显著。在平时可能因工作忙碌、生活琐事等原因而疏远的关系,在春节期间得以重新连接和巩固。通过拜年、贺礼等行为,人们表达对彼此的关心和祝福,增进了彼此的情感交流和理解。例如,从“盍簪喧枥马”到老友返乡聚会,从“名纸朝来满敝庐”到手机满屏的贺岁短信,古往今来变化的是交流媒介,不变的是人际间新春的问候。
春节集体记忆在阖家团圆、祭祀祈福的节日仪式中实现代际传承。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方面,春节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家庭团圆节日,而家庭是发生代际传承的有利场域。除夕夜守岁,是春节最具代表性的仪式之一。在“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这样的场景中,长辈们将家族的故事、传统习俗以及对新年的美好祈愿传递给晚辈,晚辈们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着家族文化的魅力与力量,从而使得春节的集体记忆在代际之间得以延续和传承。集体记忆的传承或者“交往记忆”在时间维度上的保存和延续,让人们不遗忘并保持强烈的情感,促使新一代家庭成员获得集体记忆的信息和训练。另一方面,春节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亲情在这个节日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无论人们身在何处,每逢春节都会让他们“倍思亲”。这种对亲情的温暖回忆和牵挂之情,是春节集体记忆中最为动人的情感纽带。冯骥才曾这样描述:“万一春节回不去家,除夕夜必定要给父母打个电话拜年,此时你说话的声音都跟平常不一样,那是民族文化的DNA在你身上发作了。”这些情感体验在个体之间产生共鸣,形成了关于亲情的集体记忆。这种集体记忆不仅强化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也让整个社会形成爱家顾家的社会风尚。此外,在春节祭祀先祖、悼念亡者也是一种典型的获取“对集体起到促成作用”的记忆。这些祭祀活动不仅是对先祖的缅怀,更是对家族和文化传统的传承。正如诗句“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所描绘的,守岁时家家户户都未入睡,人们在思念中寄托着对先祖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盼。而“香烟缭绕处,祈福报平安”则体现了人们在祭祀活动中,祈求先祖的庇佑,希望新的一年平安吉祥。
集体记忆如一个民族铭记于心的根脉,赓续传统节日是一种家国情怀。“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家庭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把春节祈福的家庭梦融入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之中。放眼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都在以不同形式欢度春节。“过年”使得五湖四海的华人都能够快速地谈论起共同话题,在全球华人中形成了强大的文化认同感。春节,如同一首永恒的诗篇,被全球华人共同歌咏。这一现象如同一场全球性的文化盛宴,展现了集体记忆的强大生命力。全球华人共欢春节的“天涯共此时”,春节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中国时间”镌刻下全球瞩目的“世界时刻”印记。从这个意义上说,春节所呈现的集体记忆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为社会团结和社会认同的再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质料。这集体记忆,灿若文明时空的北斗星辰,照亮了华人在全球各地的归途,也照亮了人类文化前行的道路。
(作者系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