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国潮引领时代审美新风尚

2025-04-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文化潮流的兴起与时代精神密切相关,戏曲国潮的蓬勃发展正是这一现象的生动写照。从表演形式、内容创作到传播方式的变革,戏曲国潮引领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深度融合。那么,戏曲国潮如何随时代共进,何以更加出彩?又有哪些成功的探索和实践?近年来,戏曲国潮如一股清流,悄然而起,渐成气候,为戏曲艺术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戏曲国潮因文化自信而生
  潮流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反映着特定历史阶段的时代精神和审美取向。纵观世界潮流的演变,不同时期都有引领风尚的潮流出现。20世纪70年代,美国街头文化催生的嘻哈风潮席卷全球;20世纪80年代,日本动漫文化兴起,形成“宅文化”现象;20世纪90年代,韩国偶像团体在亚洲掀起了一场“韩流”热潮。
  事实上,潮流风尚并非当代社会的专利。在中国历史上,各个阶段都涌动着引领时尚的文化潮流,折射出当时的社会风貌与价值追求。先秦时期的“国风”“雅颂”、秦汉时期的“慕侠之风”、魏晋时期的“隐士之风”、隋唐时期的“盛唐之风”、宋朝追求的极简之美,这些潮流的更迭与演进既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推动着文化形态的生成与革新。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日益增强,21世纪初以“国潮”为代表的中国本土文化潮流开始兴起。在服饰、食品、文创等诸多领域,融合民族特色与时代气息的国货品牌蓬勃发展,形成了强劲的“国潮风”。这股潮流催动着越来越多的传统艺术呈现开放多元的发展趋势,传统戏曲艺术也随之掀起一场“潮流革命”,戏曲国潮应运而生。
  何谓“戏曲国潮”?首先要解读“国潮”的内涵。“国潮”由“国”和“潮”两部分组成,“国”寓意中华文化的复兴,体现民族文化自信;“潮”即指文化创新引发的消费时尚。戏曲舞台作为“国潮”大潮激荡的重要场域,同样呈现出双向互动的特征。从创作角度看,戏曲以自身的文化自信为底气,积极吸收现代美学理念,以更加富有时代气息、创新的方式重塑经典,引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风尚。在观众层面,随着民族自豪感的提升,越来越多的观众重新审视和欣赏传统戏曲。他们追求多维度、立体化的审美体验和价值共鸣,更加注重戏曲带来的精神滋养和艺术享受。
  诚然,从严格意义上讲,“戏曲国潮”还并不能称得上是一个成熟的学术概念,而更应被视为对当代戏曲艺术在传承与创新中寻求平衡的一种现象描述。其体现了戏曲艺术面对时代变迁的自我革新和适应能力,是传统戏曲之“雅”与当代时尚之“新”的完美交融。戏曲国潮通过多方面探索实践,从青春时尚元素的融入到观演形式的革新,从现代科技的创造性应用到美学追求的升华,展示了一幅兼具时代性、科技性、艺术性和人民性的多元融合的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图景。
  传统戏曲与时尚潮流并行
  元代胡祗遹强调表演应“日新而不袭故常”,最忌“踵陈习旧”;清代李渔认为“传奇妙在入情,即使作者至今未死,亦当与世迁移”;梅兰芳提出“戏剧前途的趋势是跟着观众的需要和时代而变化的”。可见,戏曲发展的关键在于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这也是戏曲千年不衰的生命力所在。接续传统,戏曲国潮便能够在时代潮流中持续演绎创新,驱动古老戏曲焕发新生。
  当传统文化以年轻人能理解、喜爱的方式呈现时,它就能重新成为时代的弄潮儿。2004年,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成功公演,成为继1956年以“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的《十五贯》之后,再次引发昆曲热潮,正式拉开“戏曲国潮”序幕的剧目。如何让一个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剧种和一出拥有400多年历史的剧目“青春再现”?青春版《牡丹亭》以其鲜明创新方式,从演员阵容的年轻化到表演程式的革新,从舞美设计的时尚化到宣传推广的多样化,成功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走进剧场。据统计,该剧从2004年首演至今20余年,共演出500场,足迹遍及海内外60余座城市和40多所高校,观众80余万人,观剧戏迷平均年龄降低了30岁。此后,昆曲、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剧种纷纷尝试以青春靓丽的形象排演传统经典剧目。国家京剧院青春版《杨门女将》、浙江小百花越剧团青春版《五女拜寿》、安徽黄梅戏剧院青春版《女驸马》及浙江婺剧团青春版《穆桂英》等作品,不仅吸引了广大的青年观众,还引发了戏曲从业者和理论专家的热烈讨论。
  如果说青春戏曲的探索通过更加时尚、年轻的表达方式诠释经典,引发了传统戏曲艺术的“青春风暴”,那么沉浸式戏曲的产生便是一场对传统戏曲观演关系和表演形式的全新再造。沉浸式艺术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艺术家们为突破西方绘画的局限,开始探索身临其境的体验式艺术形式。1968年,美国戏剧理论家理查·谢克纳首次提出“环境戏剧”概念。随后,沉浸式戏剧在英国的诞生打破了传统剧场的限制,取消固定座位,赋予观众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利,增强了其参与感。如今,“沉浸式”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对戏曲而言,营造沉浸体验、构建沉浸业态正成为新的潮流。2010年,谭盾与张军合作的实景园林版《牡丹亭》开启了环境式沉浸戏曲的先河。此后,各地剧团不断推出特色鲜明的沉浸式作品,如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新国风越剧《新龙门客栈》、沉浸式楚剧《又从西厢过》等均引发观影热潮。观众普遍表示,沉浸式体验让他们从被动旁观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多感官的“身临其境”令人印象深刻。
  线下的沉浸式戏曲依赖于富有创意的空间营造,而线上数字沉浸式戏曲则进一步突破传统观演的“第四面墙”。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戏曲院团开始拥抱数字智慧舞台,利用VR/AR、全息投影等技术创造全新观演体验。例如,京剧《梅妃》通过6DoF技术实现360度“惊鸿舞”,昆曲《牡丹亭》运用全息投影营造梦幻意境,而孪生数字人“梅兰芳”则在虚拟舞台上重现经典唱段。未来,数字科技开创的智慧舞台新范式或将成为戏曲演出的“标配”。
  此外,戏曲国潮不仅在自身表演上不断创新,同时也与各领域进行跨界融合。在服饰设计领域,传统京剧元素被巧妙融入现代服饰,并亮相巴黎时装周,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风采。在流行音乐创作方面,诸如《新贵妃醉酒》《赤伶》等融合戏腔的音乐作品广受欢迎,有效扩大了戏曲的受众群体。而在游戏产业中,《忘川风华录》《逆水寒》《原神》等手游巧妙植入了戏曲的艺术底蕴,丰富了游戏的文化内涵,彰显了戏曲元素的广泛应用前景。
  以“破圈”姿态“守圈”
  新媒体时代,戏曲艺术通过社交媒体和短视频等平台实现了从单向传播到互动传播的转变,打破了戏曲爱好者与“圈外人”之间的壁垒,以更加亲民的方式接触年轻受众,让更多人参与到戏曲的欣赏和传播中。例如,“上戏416女团”五名“00后”京剧专业学生通过线上直播演唱戏腔歌曲,频频登上社交平台热搜;京剧名家王珮瑜展示老生笑法的创新互动,吸引了2000万人驻足;拥有66年历史的黄梅戏老剧团在抖音开播仅3个月便收获近60万粉丝。2024年端午期间,抖音携手8家稀有戏曲国有院团举办“天下第一团”非遗直播周,70部经典大戏的展播,吸引超6420万人次在线领略稀有剧种魅力。这些数据表明,短视频社交平台已成为戏曲传播的重要阵地,各地剧团和戏曲演员正积极进场尝试。然而,我们也要警惕简单依赖短视频的误区。在碎片化传播时代,短视频虽然能有效触达用户,但如果只是简单粗暴地将长内容压缩,或原封不动地搬运旧内容,甚至为了吸引眼球而进行低俗化、庸俗化的创作,容易在信息洪流中失去戏曲的独特魅力。戏曲工作者需要认识到,传承与发展不能仅依靠短视频,还需注重内容的深度和质量,追求“表里同构,形神兼备”,才能产生广泛共鸣,彰显传统戏曲的古典美。
  国潮正当时,惟稳以致远。戏曲国潮的未来发展需要在守正与创新之间寻求完美平衡,以“破圈”的姿态更坚定地“守圈”。单纯的青春化表达、沉浸式复刻或数字化运用虽能吸引眼球,但长此以往未必能完全满足现代观众日益提升的审美需求。创作者应深入挖掘戏曲的艺术内涵,守正而不守旧、尊古而不复古,通过创新手法呈现出能引起共情的现代元素,从而传递戏曲的深厚人文精神。未来的戏曲国潮,跨界合作将成为不可忽视的发展方向。与其他艺术形式、视听产业和文化创意的融合,不仅能拓展戏曲的表现边界,还能更好地开拓国际市场,使世界更多元地了解中国戏曲。同时,人才培养和产业链构建也至关重要。既要培养专业人才,也要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构建从创作到推广的完整产业链,涵盖剧本创作、演员培养、舞台制作和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形成良性的行业生态。
  总之,戏曲国潮要真正出彩,应该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这意味着创作者需要深入观察当代社会,捕捉时代特征和社会变迁,理解现代观众的心理需求和审美取向。同时思考戏曲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和价值。只有讲好反映时代精神、体现人民心声的故事,乘着时代东风,踩准时代鼓点,才能以精良的形式和品质真正打动观众,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戏曲国潮精品引领时代审美的新风尚。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民间音乐探源溯流与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研究”(24ZD09)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施光南音乐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施光南音乐文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项江涛(报纸) 贾伟(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