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传统生态知识的灾害神话叙事

2025-04-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神话何为,是神话学以及相关学科对神话本质孜孜以求的追问。在人类开启火星探测、广泛运用基因工程的今天,神话何在?随着时代发展和神话学学科建设,我们应该如何认知神话祛魅与复魅的并置与同在?神话没有走远,神话更没有终结。只要我们加以全面观察和整体认知,神话就依然在以活态传承,并巧借科技和大众传媒以新面貌演绎。同时,其中的经典神话因被遗产化而受到国家层面的法定保护。神话是人类解释天地万物、人类起源以及相关文化创造的神圣叙事。神话从来不是供人消遣的原始荒诞故事,而是人类千百年来应对自然、适应自然并实现自我治理的一种地方性传统知识,这从遍布世界各地的洪水神话便可知其然。这种传统知识与普适性知识不同,后者超地域性明显,前者地方性突出。神话叙事自然融入当地人日常生产生活之中,其传习要求在地化并通过耳濡目染、手把手的身体投入。神话叙事的家庭传承、社会传承乃至师徒传承,皆浸润于日常生活实践的点点滴滴之中,最后更是达至一种心理传承。比较而言,普适性知识一般通过制度性教育以及大众传媒获得广泛传播,而神话作为传统知识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的身体实践实现世代传承。二者并行不悖,超越时空,亘古流传。
  灾害神话多维互文叙事
  在所有神话类型中,灾害神话作为一类古老而特殊的专题神话,是有关灾因、预灾、防灾、应灾与灾后重建等一系列涉灾叙事的神话。灾害神话研究总体上显得比较零散,多数研究仍以故事为本位,亟需对灾害神话及其叙事进行一种整体性认知。灾害神话,是人类通过不停地讲述人与自然关系的突发性结果即灾害,解释人类起源、防灾减灾以及强调现存社会秩序合法性的神圣叙事。灾害神话所涉及的自然灾害种类包括旱灾、洪灾、火灾、地震(陷)、山体滑坡、泥石流、风灾、沙尘暴、雪灾、雹灾、海啸、虫灾、瘟疫等,囊括了气候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与生物灾害等灾害种类。这些突发性灾害携带恐怖力量,对人类社会易造成破坏性乃至毁灭性打击,灾害神话就是人类通过防灾减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文化创造与文化适应。
  灾害自古伴随人类社会始终,人类通过不断战胜灾害获得持续发展。随着当代生态环境恶化、灾害频发,灾害神话自身一如既往通过文化主体的叙事实现传承。具体而言,灾害神话具有口头讲述、文字传抄、仪式演述与景观表征等多维叙事,它们多维互构,互文互释。神话叙事在无文字的史前时期,主要依靠口耳相传的口头讲述,神话讲述蕴含人类的历史记忆与文明累积。在文字创制和普及之后,神话加以文字传抄实现跨时空传播,神话经典得以跃然纸上并终获定型。同时,神话与仪式是二合一的整体,仪式不只作为神话的神圣外衣,仪式实践本身就是一种演绎叙事。在滇中彝族火把节祭祀欢庆中,必有毕摩对《火种起源》经籍神话的口头吟诵,同时辅以祭祀祖先神、火神的仪式演述,还有民众田间地头耍火把、灭虫害的身体实践象征。神话叙事还通过与之相关的景观加以表征,这些景观既有自然景观,也有人文景观。前者如昆仑山、黄河等山川河流,后者如盘古庙、大禹庙等神话信仰空间,它们都作为灾害记忆之场而存在。多维互文的神话叙事谱系作为一种传承机制,赋予神话超越时空的传承力,连接了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灾害神话叙事生态价值认知
  灾害神话叙事具有历史溯源、生态认知、精神弘扬、文化认同等百科全书式综合价值,其中生态价值独树一帜。灾害神话叙事的生态价值,可主要从灾害记忆传承、生态批评表达和民族精神褒扬三个方面来认知。灾害神话叙事是人类对灾害记忆进行不断加工、贮存与激活的记忆装置,旨在传承有关人类早期防灾、减灾的观念、经验、技术和制度的灾害文化,持续提供人类应对灾害的知识、信心、勇气和力量。在贵州苗族洪灾神话《洪水滔天歌》的叙事中,英雄祖先召亚打败雷公,给后人留下了有关冰雹、雷击的灾害知识和避防经验。灾害神话叙事的生态批评主旨指向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表达,是对自然万物演化、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认知及其合理化解释。彝族《笃米开荒》灾害神话对过度耕牧导致人地关系紧张的叙事,《查姆》中因人伦败坏、社会失范导致极旱灾害的表述,均属旨在社会生态批评的神圣叙事。
  灾害神话生态批评叙事虽然语言朴实,但是对灾害场景的描述具有一种近乎真实的场景感与代入感,同时以相关神话仪式演述给予权威加持。这种对客体的认知和自我的反思,是自然生态、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态相结合的一种整体性生态批评表达。在西南各民族的洪水神话中,与雷公抗争、人祖再生、文化再造等叙事情节,都是对人类在面对艰难生存环境、灭世灾害时表现出乐观豁达、勇于抗争的大无畏精神的弘扬,充分体现出人类面对灾害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灾害神话不是人类对灭世灾害表达绝望的一曲悲歌,而是灾后人类重建家园的生命之歌。
  灾害神话叙事资源转化应用
  灾害神话叙事具有古老的历史,自身携带一种顽强的内隐性生命力,千百年来通过不断传承和世代积累,使得灾害神话叙事资源蕴藏丰富,形态丰富多样。作为一种实践性传统生态知识,灾害神话叙事表面上虽然呈现零碎、弥散而不成体系的总体特征,但是对于当地人而言,灾害神话叙事讲述于口耳之间,演述于民间信仰、重大节庆仪式实践,文字民族将其传抄于书面文献之上,以及表征于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之间。对于他们而言,灾害神话并非一味的恐惧与敬畏,也不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是意味着一种关涉神灵祖先的神圣叙事,具有真实性的一面。同时,这种地方性生态知识具有现实性的一面。它摒弃一切空洞的理论说教,与日常生活相伴而生,并用以指导树立生态观念、规范生态行为,最终指向地方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
  现有以各个时期搜集整理版本为主的灾害神话故事资料,如民间故事集成时期各类型搜集整理本等,只是蕴藏丰富的灾害神话叙事资源的冰山一角,且基本属于以故事本位为中心的早期追古溯源式基础研究。面对散落在各民族多样化载体的丰富多样的灾害神话叙事,尤其是以西南地区为突出代表的活形态神话王国,亟需组建神话学、民俗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跨学科联合攻关团队,以文化整体观为视野,采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持续开展全面而深入的田野调查,将口头讲述、仪式演述、文献记载、景观表征等所有叙事类型纳入视线,搜集、采录、翻译、整理灾害神话叙事资料,建构中华灾害神话叙事资源数据库。在综合比较分析各地各民族灾害神话叙事资料的基础上,根据灾害观念、灾因解释、应灾经验、防灾制度、救灾组织和灾后重建等逻辑维度,开展灾害神话叙事的生态知识生产,一可转化为工程防灾减灾科技知识的人文补充,二可系统化为可持续发展的传统生态文化,三可作为文旅开发、文化创意的独特文化资源。在理论上,亦可拓展灾害神话专题研究以推动神话学学科发展。
  灾害神话叙事是一种全民参与、终身传习的实践性传统生态知识,更是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生生不息民族精神的文化根基。当代,我们面对频发的各种灾害,如何全面而有深度地搜集、整理、重构、转化和应用灾害神话叙事资源,为面临各种生态危机的人类社会提供一种极具人文视角的传统生态知识,宣传并彰显其综合生态价值,积极转变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观及其实践,适时激活灾害神话叙事中贮存的灾害记忆,激发并提振人们面对生态危机乃至灾害的信心和勇气,值得我们深入挖掘与研究。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南各民族防灾减灾传统知识认知与实践机制研究”(23XMZ071)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审、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项江涛(报纸) 贾伟(网络)】